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黔剧《腊梅迎香》将亮相国家大剧院

2023年02月07日 17:0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2月7日电 (记者 郭海瑾)黔剧《腊梅迎香》将于2月8日、9日亮相国家大剧院,参加“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据悉,此次受邀展演是继2019年10月黔剧《天渠》受邀赴国家大剧院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后,时隔三年,贵州地方戏曲黔剧再次赴京展演。

微信截图_20230207165808

黔剧《腊梅迎香》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黔剧院倾力打造,该剧先后参加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加了“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并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提名剧目和贵州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该剧取材于“当代女愚公”邓迎香的感人事迹,运用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表现形式,再现邓迎香的人生成长以及带领乡亲们苦战13年开凿进村隧道,实现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故事。

微信截图_20230207165819

黔剧《腊梅迎香》剧照

贵州深山腹地有一个叫麻怀的小山村,祖祖辈辈脚下无路。一个长在富裕村19岁的坝上姑娘迎香爱上了麻怀村小伙燕林。家中施压,双亲阻力,反而让倔强的迎香更加勇敢地去追求炽热的爱情。“不信神,不信邪,不信命”三不信的山里女人迎香,毅然自嫁穷山沟,然而命运弄人,厄运接踵而至。孤苦无依的迎香,一次次面临人生路上走与留的选择。

为了改变麻怀村长久以来的贫困面貌,迎香提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设想,贯通一条穿山隧道,这个久埋于迎香心中的梦成为麻怀山村美好幸福生活的起点。隧道的贯通,带来了生活的改变,迎香在命运的抗争中一次次成长,人性的光辉点亮了麻怀的康庄大道,幸福生活的梦想得以实现。

微信截图_20230207165834

黔剧《腊梅迎香》剧照

黔剧作为贵州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舞台、服装还是念白、唱腔等都极具贵州特色。此次创作,尤其是在编曲上,选用了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作为这部戏的音乐素材,结合剧情发展进行了调整改编,既突出地方特色,又更好贴合剧作。相信该剧此次赴京参加全国非遗戏曲展演,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定能有更加精彩的呈现。

相关链接:

黔剧,贵州地方戏曲剧种,曾名文琴戏,流传于贵州贵阳、毕节、安顺、铜仁、遵义、黔西南等地区。

黔剧是在贵州说唱曲种“贵州扬琴”的基础上,吸收“贵州梆子(亦称‘本地戏’)”等姊妹艺术的养分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贵州扬琴,亦称贵州弹词、贵州文琴,是一种以扬琴为主奏乐器,分角色坐唱的艺术形式,清康熙年间即在贵州流行,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清光绪九年,王石青、蒋发三、丁小瑞在贵阳建立扬琴“三友社”,并在“文音茶社”公开演唱。继后,黔西的“文音俱乐社”(清光绪十一年)、织金的“庭院乐府”(清光绪十五年)、安顺的“相悦茶社”(清光绪十六年)、毕节的“同乡娱乐会”(清宣统三年)等演唱贵州文琴的组织相继出现。1921年前后,遵义、安顺、盘县、铜仁、都匀、兴义、安龙、独山、大方、贞丰等地也相继出现了扬琴演唱班社,形成了孕育黔剧产生的广泛群众基础和文化条件。

1960年2月,中共贵州省委以贵州的简称“黔”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并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1960年8月31日,在贵州省黔剧演出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贵州省黔剧团。2012年贵州省黔剧团更名为贵州省黔剧院。

黔剧代表剧目有《秦娘美》《奢香夫人》《搬窑》《中秋月》《月正圆》《姊妹崖》《贞女》《大学生村官》《九驿图》《天渠》等,其中《秦娘美》《搬窑》在京、沪、杭、苏演出,得到梅兰芳、周信芳、欧阳予倩、马少波、盖叫天等著名艺术家撰文赞评,使黔剧和剧团在全国产生影响。


编辑:陈姝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