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农民工家庭教育需要关注关怀

——对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丹华

2023年02月15日 11:11  |  作者:贺春兰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30215110911

廖大友是一名单亲爸爸。平日里,他在广东中山一家电线厂内工作,偶尔夜里还会兼职送外卖。对他来说,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与女儿打电话,哪怕只是简单地叮嘱一下当天的作业。 女儿廖欣妍目前在老家四川省自贡市回龙镇中心学校就读三年级,8岁的她已经十分懂得关心家人,时常会叮嘱远在中山的爸爸注意休息,也会随时将奶奶的身体状况告知爸爸。对她来说,每年最开心的就是春节与爸爸团聚,这也是父女之间小小的约定。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本报记者 贺春兰

教育在线:当下各地全面复工,很多农民工兄弟又开始奔向城市谋生。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着实令人担心。近年来,家庭教育的话题逐步进入国民视野,关注度不断上升。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家庭教育促进法》重磅出台,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但在严峻的生存压力面前,我感觉谈家庭教育似乎对很多农民工兄弟很奢侈。

林丹华:是啊,在生存压力面前,一些农民工兄弟的家庭教育堪忧。所以我提倡要在农村地区学校普遍开展“提升内生动力”的家长教育。而且我认为不仅仅必要而且可行。

我国城乡有普遍重视教育的传统。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联合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计325个区县,18万余名学生、3万余名班主任参与了调查。这项报告显示,学生和班主任都认同,中国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然而,与此同时,却有近四成学生报告“家长学业卷入程度低和较低”,仅两成班主任报告“家长会与自己沟通家庭教育情况”。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的这种“高关注、低参与”“重成绩、不重教育”的矛盾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种“有心无力”——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缺乏科学的理念引领和有效的方法指导,因此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需求。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突出。

教育在线:对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家庭教育问题往往与家人分离、长期贫困等问题共存,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

林丹华:是的,在我们的调研中,有多名基层干部提到,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他们有很强的动机和愿望,但是缺乏对子女科学教育的意识、相关能力和方法,如对儿童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亲子沟通质量不佳等。为了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成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育在线:我们极端需要对家长开展系列关怀的工作,特别是农村地区,特别是对有留守儿童的家庭。但感觉不太容易。

林丹华: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家长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越是贫穷的地方,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越容易被激发。

我始终认为,在提升家长素质和开展系列培训过程中,学校发挥着“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挥农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内生动力,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专业力量面向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计划”,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教育在线:具体您有什么建议?

林丹华:第一,依托“家长学校”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的家长讲座和活动。内容应聚焦家长们关心的教育议题,提供家庭教育的有力抓手,让家长们来了就有收获,听了就能使用。第二,学校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制作好布告栏、手册等宣传材料,利用好家长会、接送孩子等时间空当,提升家长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第三,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支持。通过对留守儿童家庭的观察与调研,把握留守儿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借助学校和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员力量为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支持。第四,大力加强学校教师开展家长培训的专业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应高度重视家长自身志向和内生动力的培养。

编辑:位林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