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我与人民政协报同行

【我与人民政协报同行】

把文章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2023年02月21日 13:47  |  作者:丁学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2023年4月6日,是人民政协报创刊40周年的日子。40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忠实地记录和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进程;40年来,我们得到了各级政协统战组织、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和广大政协委员的鼎力支持,结下了深厚友谊,留下了无数感人故事。

在喜迎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们特举办“我与人民政协报同行”征文活动,期待广大读者和各界人士讲述与人民政协报的难忘故事,一同回望过去,擘画未来。

3

丁学东

每次捧读《人民政协报》,如同与老友聊天,那清雅的墨香、满满的地气以及浓浓的烟火味,让我备感惬意和温暖。

2017年初,我换岗履新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为尽快适应岗位,我第一天上班,便请办公室同事找一些有关政协工作的文件材料让我研读。同事抱来一沓文件材料的同时,顺手给我递上一份当日的《人民政协报》。我随即打开,稍稍浏览,顿觉报纸版面大气,文题醒目,文笔洗练,内容丰富。一时沉浸其中,读完了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

自此初遇,喜结良缘。我请办公室同事帮我增订了一份《人民政协报》。在我看来,《人民政协报》虽说是一份极具政策性、思想性、理论性、权威性的报纸,却颇接地气。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浸润着“人民至上”的理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民政协报》要闻版的文章,大多登载基层政协的创新实践;评论版的文章,大多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入手,有理有据,论述精辟;《民意周刊》上的文章,大多反映的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难事;《文化周刊》上的文章,文风朴实,耐人回味,直抵读者内心,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春秋周刊》上的文章,穿越历史,意味隽永,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教育周刊》上的文章,贴近教育实际,直指弊端,把脉问诊……《人民政协报》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坚持“立足统战,面向社会”的办报方针,紧跟时代步伐,紧扣中心大局,紧贴基层实际,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政协故事,把人民记在心中,把文章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彰显了鲜明的办报特色,不愧为一份接地气、平民化、高品位、权威性的大报、好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与《人民政协报》牵手三四个月后,我发挥自己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熟知基层实际情况的优势,尝试着写一些评论类、民情类、散文类的文章,向《人民政协报》投稿,竟然屡获选用。

自2017年5月至今,我以“丁东”为笔名,在《人民政协报》刊文近30篇。每发一文,我便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尤其是《亦说“忙得像政协一样”》《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做教师》《秦振华当年的口头禅》《不要让群众的诉求“没有下文”》《春来碧螺香》《念好“实事求是”的真经》《“双减”落地还需学校给力》《用好干部队伍中的老实人》等文章,深受读者好评。有关“城区道路隔离栏太多”的社情民意信息,引发许多读者共鸣,就连远在新疆的大学同学都给我来电说“你反映的问题非常现实”。接连在《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让我更深刻体悟到了一名政协委员肩负的职责与使命。

在投稿、改稿、校稿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人民政协报》的三四位编辑。他们不唯名家、待人以诚、敬业专业、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至深的美好印象。有一次,已是深夜十一点了,我接到一位编辑的来电。在白天文章清样已校对好几遍的情况下,她突然发现有一处表述不甚清晰,稍有歧义,向我征询修改意见。她不放过任何一丝瑕疵、敬业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令我感动。有他们这样一群充满朝气、接着地气、无私奉献、奋发进取的报界精英,《人民政协报》什么样的彼岸不能到达?

数年与《人民政协报》相知、相守,《人民政协报》犹如一轮暖阳、一片浓荫、一处驿站,温暖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格局,赋予了我人生更多的意义。感谢《人民政协报》,感谢她的陪伴,感谢她的力量,感谢她时刻提醒我,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曾经的起点和走过的路。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