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头条

促团结 聚共识 画出最大同心圆

——十三届全国政协广泛开展凝聚共识工作述评

2023年02月28日 07:4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的娄山关,巍峨苍莽,千峰万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中央红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勇破天险,歼敌四个团,夺取娄山关大捷。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流传后世的名作《忆秦娥·娄山关》。

86年后。

2021年5月15日,全国政协党外委员视察团在贵州开展“学习百年党史,增进‘四个认同’”专题视察。站在娄山关战斗遗址,委员们凝神聆听,讲解员深情讲述,这一刻,仿佛穿越回到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全国政协常委、无党派人士张连起心生无限感慨,现场吟诵:“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委员们报以热烈掌声表达内心的共鸣。

这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展“学习百年党史,增进‘四个认同’”党外委员专题视察中的一幕情景。本次视察分为江西、贵州两路,视察团成员共计46名,覆盖全部34个界别,其中党外委员38名。

如此规模的专题视察始于2020年,在十三届全国政协期间共开展三次,一年一次。其特点在于紧扣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大主题,同时突出政协特色,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专题视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实现委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时光不语,惟石能言。走过70多年辉煌历程的人民政协之所以永葆蓬勃生机,一个重要原因是紧紧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扎实做好团结各界、凝聚人心工作,形成各方共襄伟业的强大合力。

斗转星移,初心如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人民政协要凝聚共识。2018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首次提出“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凝聚共识问题,进一步指出“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人民政协事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根本遵循。回望过去五年,走进新时代的十三届全国政协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不断自我完善,用务实创新之举措,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行稳致远。

肩负新使命

搭建凝聚共识的“四梁八柱”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全国政协和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中不断推动凝聚共识工作的开展,加强对讲话精神的认识理解,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2018年9月29日至30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指引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完善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制度、程序和机制,把思想政治引领落实到履职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召开前,全国政协从5月份就统一部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各级政协组织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召开8个片区座谈会和7场专家学者座谈会,确定了18个重点课题和6个基础性理论课题,共有各级政协委员79万余人次、机关干部27万余人次参加,形成研究论文3.6万余篇。全国政协24位副主席分别参加了31个省区市政协的理论研讨会。

而这次会议也预示着十三届全国政协正式开启全面部署凝聚共识工作的步伐。

汪洋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有过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要不断通过加强学习明共识、协商交流聚共识、团结—批评—团结增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凝聚共识,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凝聚共识,最终是为了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战略和策略。

凝聚共识,就要交流、交心。十三届全国政协着手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主要是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加强与所联系界别和专门委员会的党外委员之间的谈心谈话,重在沟通情况、交流思想、加强引导,坚持相互尊重、开诚布公,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促进党内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据统计,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展谈心谈话约3600余人次。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佳义曾在《论凝聚共识》一文中这样表述:“谈心谈话制度是一项寓思想政治引领于团结民主之中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战性、艺术性,也有一定的敏感度。从内容上讲,设个主题听听大家意见也可以。没有主题,大家聊聊也可以,将主题和非主题相结合。从形式上讲更加灵活,可以一次谈三四个,也可以一对一谈,目的就是听取大家的真实情况,了解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还有注意思想动态,把握谈心谈话和一般性议政建言的区别,不能搞成单纯提意见建议的座谈会。”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政协不断拓展凝聚共识的工作渠道,例如,组织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主旨的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创设委员讲堂、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等机制,深入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召开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专门委员会媒体见面会等。2020年还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以各项制度为支撑,十三届全国政协搭建起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这一中心工作的“四梁八柱”,推动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发挥职能优势

将增进共识贯穿履职始终

为什么要凝聚共识?凝聚共识有什么意义?

对于这些问题,《意见》明确指出,“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政协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新时代做好凝聚共识工作,对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有了《意见》作引领,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由谁来凝聚共识?

在这方面,十三届全国政协以各专门委员会为依托,把凝聚共识融入视察考察、调查研究、协商议政等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委员联系面广、代表性强的优势作用,紧扣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重要部署和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通过调研、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一方面畅通渠道、化解矛盾,另一方面增进团结和谐,凝聚各方共识。

2021年7月15日下午3点,全国政协“设立国家医学健康科学基金”提案办理协商会在全国政协机关举行,参会的有提案者代表、医药卫生领域的委员们、专家学者和科技部、财政部、卫健委、审计署等承办单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约20人。在“云端”,还有10位委员通过手机或电脑收看现场协商情况,可以同步在微信群展开交流。

此次协商会的焦点在于,提案者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王辰呼吁,我国要设立专门的医学健康科学基金。而作为提案承办单位的科技部同志认为,我国已经优化整合了新5类科技计划,其中已经包括了对临床与转化等医学健康领域的科研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如果重新设立,将面临短期内再次对我国整体科技计划体系作重大调整。

提办双方的这场讨论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有交锋,有认同。最终,提办双方决定肯定共识,搁置争议,向前一步。有承办单位同志提出,可以探索在建立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工作中,把设立医学健康科学基金的建议融入进去。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李智勇表示,“我们积极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深刻认识到,通过提案工作推动落实、解决问题固然重要,对条件不成熟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强化提办双方平等协商有效增信释疑、凝心聚力同样重要,真正让提案工作的过程成为反映各方诉求、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的过程。”

共识,是共同的认识,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通过协商讨论,消除分歧,达到思想认识一致的过程。

在这方面,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发挥统战组织优势,建立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平台,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通过谈心谈话、座谈交流以及会同全国工商联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经济界、全国工商联界委员及其所联系界别群众的思想状况,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举办2场“凝心聚力谋发展,政协委员谈经济”活动,100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阅读评论量达8000余万次。

作为十三届全国政协新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在开展凝聚共识工作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五年来,积极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制度,组织召开16次学习座谈会,认真做好与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工作,实现了所联系的117位党外委员全覆盖。精心筹划承办“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防治非洲猪瘟”等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为委员知情明政积极创造条件。2022年,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聚焦农村改厕问题开展民主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在监督性调研中宣传阐释“十四五”规划有关农村改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政策规定,调研后又及时召开沟通协商座谈会,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拟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深入研讨,形成广泛共识,让问题找得更准、建议提得更实。在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题调研时,调研组先请国家乡村振兴局提供有关参阅资料,调研中积极面向基层群众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最后,形成的调研成果纳入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共识和反映的建议。

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在十三届全国政协的持续努力下,“凝聚共识”四个字已成为每一项履职工作的“品质”,每一个界别都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每一位委员都是增进共识的“因子”。四字千钧,谱写了十三届全国政协各项工作新的篇章。

创新形式

干出传播共识的新样子

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联系着社会各方面、各阶层。因此,人民政协凝聚共识,不仅要在委员范围内凝聚共识,而且要通过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在界别群众中凝聚共识、在社会上凝聚共识、在海内外凝聚共识、在国际上凝聚共识。

2019年2月23日,全国政协办公厅制作的“委员讲堂”节目正式在全国政协官方网站等平台播出。第一期节目由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主讲,主题是《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委员讲堂”节目是十三届全国政协的一项创新之举,旨在组织广大政协委员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深入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阐述对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发挥在凝聚共识、协调关系、服务大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节目播出至今,主题涵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舌尖上的安全、5G展望、民营经济发展、疫情防控等,内容上接“天线”,下达百姓,引起社会广泛影响。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职的主体,是做好政协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把握工作任务要求和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让委员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影响力,面向社会及时宣传解读党的方针政策,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让“同心圆”的半径不断扩大。

2021年9月10日,全国政协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在贵州省政协举行当年首场宣讲报告会。全国政协委员,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吴德刚以“铭记百年光辉历史、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为题作年度首场宣讲报告。

吴德刚本人党史经验丰富,但依然为了此次宣讲反复打磨稿件,走访贵州当地群众了解情况。这次宣讲效果非常成功。一位贵州的听众通过网络听完宣讲后,内心涌出许多话语想跟吴德刚委员当面表达。他辗转联系到宣讲团工作人员,驱车100多公里,终于在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追上宣讲团的车辆,当面向吴德刚委员本人请教问题……这段“小花絮”成为至今流传在委员宣讲中的一段佳话。

建立委员宣讲团制度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一项创新探索。活动开展以来,以“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搭建了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平台,成为十三届全国政协的重要品牌。

2022年10月12日下午,全国政协“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主题读书暨“和全国政协委员一起读书”活动社会读者赠书在全国政协书院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与来自五个社会读者群的社会读者代表座谈交流,现场聊体会、提问题,场面气氛十分活跃。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的一个缩影。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于2020年4月。三年来,委员读书活动立足政协“内循环”,打通社会“外循环”,积极扩大社会溢出效应,通过带动和影响各界别群众共同读书,不仅助力“书香社会”建设,也让群众在读书活动中读懂政协,增进共识。

“政协如同一个湖泊/让万千条溪流在这里闪光/像风儿可以顺畅地抵达/像云儿可以随意地飘荡/我们在这民主的氛围中/可以自由地描绘梦想……”这是十三届全国政协期间,入选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歌曲征集活动的一首作品,歌词形象地描绘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魅力。凝聚共识产生于协商之中,是使命,也是目标,它让人民政协事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必将指引前行的路,开创更辉煌的成就!(本报记者 王天奡 刘彤)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2月28日   第 01 版)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