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头条 聚焦 数据新闻 资讯 数字政协 数字经济 数字新基建 榜单排行

首页>数据>数字经济

组建国家数据局激发数据要素优势

2023年03月11日 10:21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 

数智讲堂

组建国家数据局是提升我国数据治理能力的一次重要探索。有助于提升管理效能,避免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管理政出多门,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不断提供优于全球其他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黄斌

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组建国家数据局势在必行,备受期待。根据《方案》,组建国家数据局,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这是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在前期数字经济发展经验和地方大数据局管理探索的基础上,更好地统筹数据要素管理,创新和应用数字技术,完善数字治理,抢占竞争优势的重要体制保障。

数据已经成为我国新的比较优势,加强数据要素统筹管理至关重要。我国较早抓住了数字经济“换道超车”的机遇,积累了大量数据要素。充分发挥好数据要素优势,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我国应对比较优势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显著不同,面临着新的管理挑战。

一方面,数据要素具有内生且近乎无限增长、低边际成本、易复制、非损耗等特点,且具有网络效应。数字经济更容易形成规模巨大的企业,“垄断”或“寡占竞争”可能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常态,这对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其是数据隐私保护实践都提出了新命题。

另一方面,数据要素又具有高度的非排他性和可替代性。同一数据可以被不同主体多次使用,不同主体为实现同样目的可以分别利用不同数据,同一数据经过不同处理后的用途和价值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也限制了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形成了若干“数据孤岛”。

尽管各国已经认识到数据要素监管的重要性,并加强了数据监管,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而我国组建国家数据局,正是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优势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我国数据治理能力的一次重要探索。

发挥数据要素优势,前提是更好地完善数据制度,尤其是完善数据权属和交易制度。确权是数据从资源变为要素的前提,数据确权的难点在于那些由用户产生,但由平台、企业等第三方机构汇集、整理和加工而成的数据要素的权属问题。有必要探讨在区分个人信息和数据资产的基础上,分类配置不同权利,将所有权、财产权和经营权、处置权分别给予用户和数据经营者。同时,也可借鉴知识产权政策的经验,明确在满足一定条件和规则约束下,数据可以强制流通、强制使用和允许他人再创造,以鼓励基于数据的公共创新。同时,要积极发展数据增值服务,加快数据资源开发。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发挥数据要素优势,重点是推动数据要素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当前,数据要素已经在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扩大企业销售收入,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关键是发挥好数据要素对加快技术迭代,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这一方面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企业、研究机构等针对融合发展技术薄弱环节开展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全球引进和收购技术、人才和企业,着力攻克“卡脖子”瓶颈;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网络降费,加大政府采购,推动“国产替代”和“以用促研”,为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提供试验场景和试点政策。

发挥数据要素优势,必须系统谋划,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外,随着数据要素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以及网络文化的日益普及,数据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内,要妥善解决数字经济可能带来的“垄断”风险,提高市场的可竞争性;稳妥应对“机器换人”“数据换人”对就业市场冲击,完善平台就业、共享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相关政策,推动劳动力技能与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

组建国家数据局,是稳定政策预期,提升我国数据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根据《方案》,把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的研究拟订数字中国建设方案、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协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国家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推动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等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的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等职责划入国家数据局。

这无疑将极大地提升管理效能,避免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管理政出多门,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字治理能力。而治理能力的提升注定会加速形成有利于支持创新的发展环境,让全球企业、人才感受到我国政府支持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决心,并不断提供优于全球其他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作者系国研经济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