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我与人民政协报同行

到政协,与一份报纸的情缘

2023年03月14日 08:40  |  作者:潘期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9年,在部队服役十余载的我转业了。从部队回到地方工作,我来到了一个较为陌生的单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协。也正是在这里,我跟《人民政协报》开始了一系列交集。

而立之年满怀激情迈出军营,我想要大干一场。可现实是:有想法没思路、有热情没方法,初来乍到的我,有段时间总是游离在“政协是什么?政协干什么?政协怎么干?政协工作谁来干?”的“两眼一抹黑”和“一知半解”的政协“小白”状态中。这时《人民政协报》及时雨般地来到了我的面前。

单位为每个科室都征订了报纸,《人民政协报》是必不可少的那一份。但凡有空,我都会去找来,翻一翻,看一看,好好学学。同事见我找报纸的次数多了,忍不住感慨:现在是网络、自媒体时代,爱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网络信息发达无可厚非,可《人民政协报》的独特作用依旧存在。”进入政协工作后,阅读《人民政协报》早已成为习惯,这份报纸好似亲密的战友,需要静下心来,细品慢读、仔细研究、逐篇琢磨。遇上一篇“好文章”或是一个“好标题”,单位“编外记者”的我还会“依葫芦画瓢”写上几行,加深写作功底。

2019年4、5月间,人民政协报社“三同”工作队一行走进黎平县。她们不顾高温酷热,走进乡村、田间地头,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手拉手,记录、书写脱贫攻坚,客观、真实地展示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三同”日记:一个传统农人的逆袭人生》《“三同”日记:侗族大姐卖衣记》等一批有着泥土气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相继在《人民政协报》《贵州政协报》等媒体刊发。还有实打实的爱心善举——回到北京后,她们在报社发募捐倡议,全体编辑记者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就为厦格、纪堂村的留守儿童募捐赠21个大包的衣物、玩具和1500多册书籍,赶在儿童节前寄到了侗寨,把暖暖爱心送到孩子们手中。何其有幸,我跟随她们一同走进黎平,触摸历史的痕迹和温度,感悟崇高和厚重,完成了一次缅怀先烈、找寻初心、虔诚学习的征程,更让我对《人民政协报》有了新的认知和向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黔东南州政协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深入县市、乡镇、村……平日里喜欢写点东西的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迅速整理好素材,忐忑不安地联系上了《人民政协报》驻贵州记者站站长黄静。记得黄静老师当时很忙,但她还是挤出时间来悉心指导我,帮我修改稿件。最终,《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协:“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无缝连接》一稿得以在《人民政协报》刊发。文字变成铅字,给我激励,更给我方向,也让我们的情缘更近了。

忘不了,《人民政协报》黄静、韩雪、修菁、徐金玉、郭帅等老师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戒不掉,《人民政协报》,与政协工作相映成趣,情缘未了。

(作者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协秘书一科工作人员)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