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我与人民政协报同行

十年相交,终身受益

2023年03月15日 09:34  |  作者:刘长利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提笔行文,有千言万语要对《人民政协报》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在报社电子版搜索作者“刘长利”,跳出100多篇文章标题——从2011年至2020年时间跨越整整10年,如烟往事顿时浮现眼前。

那是2011年春,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报纸开辟“我想对全国政协委员说……”栏目,意在广集民声民意。我作为地方政协委员,根据当时社会上恶搞名著的怪象写了《加强对我国古典名著知识产权保护》,这是我首发在《人民政协报》的文章。此后便有了许多第一次:2011年,在《两岸经合》版首发《妈祖文化与比干精神一脉相承》;在《民意周刊》首发《传统照相馆还能咬牙挺多久?》……2012年我被报社聘为通讯员后,写稿范围逐步扩大,上稿越来越多,不少是数千字的大稿,我也多次被授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多年与《人民政协报》编辑打交道,深感他们作风正、业务精、敬业精神超强,而且具有共同特点:一是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二是审稿把关不留面子。他们在选稿用稿上坚持原则,即便是编辑特约的“命题作文”,也不会降低门槛。记得有一次,我抓拍的图片新闻自我感觉不错,摄影部主任姜贵东老师圈出图中人物手拿矿泉水瓶的细节,指出影响画面的严肃性,因此不能用;春秋周刊主编杨春在编审《刘知侠与〈铁道游击队〉的往事》,因一处时间概念模糊,稿被“打”了回来,直到我完善之后才“放行”;民意版奚冬琪编辑,哪怕是对一个数据有疑问,都会“打”回稿子让重新核实。新闻编辑更是如此,即便是短讯,如果事例不典型,照样“毙”掉。对于有分量的稿子,编辑们则会耐心地指导不足之处。撰写《唐庄的绿色变迁》时,从我报选题开始,生态周刊主编李将辉反复提出修改建议,经过我五六遍打磨精改,方才“0K”……为了提高通讯员写稿水平,通联部还经常请各版面主编在群里为大家答疑解惑。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正是编辑老师们既对读者负责也对作者负责的严谨作风,才确保了办报高质量,也让作者养成了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写稿好习惯。

《人民政协报》每周有许多个丰富多彩的周刊版面,类似于小百科全书,可谓一报在手,知识全有;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这些丰富多彩的版面助我兼收并蓄成为“杂家”,毫不夸张地说,《人民政协报》助推了我的文学创作步伐,对我的人生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的写稿水平迅速提升,发稿影响逐渐扩大:委员故事《委员不为民生言,不如回家晒咸盐》,被我市政协列为委员学习资料;2016年我在《人民政协报》发的两篇大稿,引起省里重视:《垃圾填埋处理不能与农民争土地》,按省政协领导批示要求,形成的长篇调研报告,最终刊发在省委《调查研究》上;《既要看成绩,也要晒问题——扶贫攻坚面临的新课题及对策思考》,被河南省委政研室全文转发。还有不少文章被我们当地报刊转载,收入《市情月报》。

我如今从事专业创作,但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作者,始终保持对《人民政协报》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至今仍保持每天细阅此报的习惯。十年相交,终身受益;一朝握手,一生为友。

(作者系第十、十一届河南卫辉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