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之歌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掠影

2023年05月04日 16:3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宁夏政协调研(2190826)-20230504161250

文/图 记者 范文杰


“一把馓子我从小吃到大,张姨家的馓子酥脆可口。吃着她的馓子长大,我和其他小伙伴都成了好朋友。”2022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石榴籽”故事微电影《一把馓子》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族团结是宁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如微电影所述,在这片黄河滋润的土地上,宁夏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绘就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宁夏历来有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宁夏,是一个有着民族团结光荣传统的地方。在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里,珍藏着这样的历史画面:

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途经西吉县单家集。红军指战员露宿村外,尊重回族风俗,买卖公平,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热情为群众送医送药。当地回族群众由衷地称红军为“仁义之师”,并与红军举行了隆重的拜访仪式,红二十五军回赠清真寺一面锦旗:“回汉兄弟亲如一家”,这面锦旗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中央红军)一纵队到达兴隆镇、单家集一带,毛泽东同志随一纵队行动,当晚宿营于单家集。为了不惊扰村民,红二十五军不敲门、不进院,战士们晚间就睡在街上。他们向百姓讲党和红军的政策、纪律,抗日救国的意义以及所经之处不拉夫、不收粮、不征款的政策和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方针,消除了群众顾虑,稳定了人心。

“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途经单家集,回族群众以最高规格的民族礼节予以迎接。毛泽东被迎进清真寺参观,并在寺内北厢房和阿訇亲切交谈,当晚住宿在清真寺隔壁一贫困农户家中,成就了脍炙人口的‘单家集夜话’民族团结佳话。”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政协委员、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馆馆长张玉忠说。

1936年9月,单家集苏维埃自治政府成立,选举回族农民马云清为政府主席,这是西吉县境内的第一个红色政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回汉各族人民,深深铭记着这一个个弥足珍贵的历史时刻。

如今,西吉县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纪念馆,一座蜡像作品引人注目,再现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坐在土炕上与回族老人促膝长谈的场景,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老一辈革命领袖与回族群众的深厚友谊,生动展现了宁夏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一部宁夏发展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建设发展史和团结进步史。

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是最大的区情,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在2012年之前,聚居了全区近60%的回族人口。

宁夏的中南部地区,主要指的是西吉县、海原县、同心县等地,其中西吉、海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移民,共计搬迁安置123.26万人,挪出了穷窝、改变了穷貌、拔掉了穷根。其背后的一个个故事,汇聚起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史诗。

宁夏银川市镇北堡镇团结村,是典型的移民村,村民主要来自西吉县、海原县、同心县等地。

团结村全村658户3050人,其中回族175户953人。据第一批搬迁来的村民回忆,当初村里自然条件差,粮食歉收,村民生活窘迫,邻里纠纷不断。1996年,为改变贫穷面貌,大家一致推选致富能手张生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随后,他带着两委班子修路建房,在全村推广枸杞种植、加工产业。通过先富带后富,团结村实现了富民强村,走出了民族团结的新路子。在共同劳动生活中,团结村各族人民关系融洽、紧密团结,相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团结村不远处有一个木兰村,村民马勇在位于闽宁镇的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内工作了两年多。“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还能学到种植技术。”说到这些年的变化,马勇感慨,厂里有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来自木兰村,大家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

马勇生活的变化,是闽宁镇移民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不懈奋斗,最初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为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闽宁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1年的1.6万多元,闽宁镇6个行政村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

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涌现出11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78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西海固地区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打开属于宁夏的时代画卷,一幅幅幸福图景生动显现:建设集中饮水工程486个,解决了4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西海固地区千百年来“喊叫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建设改造变电站438座、线路近1.5万公里,形成了风电、光电、火电、水电多能互补、稳定安全的电力电网体系,实现了从缺电少线到电力外送的历史性跨越……

从《“石榴籽”故事》丛书的出版说到政协助力

2022年8月30日,宁夏启动全区第39个“民族团结进步月”。

启动仪式上,一部《“石榴籽”故事》丛书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翻开书目,其中一个章节生动讲述了1983年宁夏第一个民族团结月活动的诸多细节,真实再现了当时激动人心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

这套书籍的出版和自治区政协有着直接关系。

“1958年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在建设美丽家园中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应将真实故事进行挖掘整理,通过文学艺术创作,讲好宁夏民族团结的故事……”

这是自治区政协开展“有事好商量”的一个场景。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将“编撰民族团结好故事”作为协商议题,邀请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委等相关部门,深入协商、精准议政。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出版一套有关宁夏民族团结的丛书。

2021年9月,《“石榴籽”故事》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生动展示了宁夏6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实践经验,同时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乐共享的现实经历。该丛书的出版,成为自治区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又一硕果。

作为民族地区,自治区政协诸如此类的调研活动和协商成果不胜枚举。

“今年,我们专委会将聚焦民族宗教工作领域重点问题进行协商议政,具体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七进工作’议题开展对口协商;就‘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专题协商;就‘推进我区宗教中国化进程’开展协商议政;就‘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贾毅说。

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关注,使得宁夏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自治区政协委员们调研的足迹。

4月24日,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副主席陆军和政协委员们一同来到宁夏固原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展调研。

调研组一行来到固原市职业技术学校,详细了解职业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载体和方式,充分肯定学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把“石榴籽”理念根植于心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们在固原市原州区古雁街道雁岭社区了解到,社区以“团结各族群众,共建美丽家园”服务理念,按照“1233”工作法,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各项工作中,促进各民族同胞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社区成为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互嵌式”和谐家园。

委员们还到银川市等地作了大量调研。大家了解到,如今的“民族团结进步月”不仅是宁夏全区各族人民共同期待的日子,也早已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纽带:银川市突出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创立“小宁大讲堂”新媒体品牌,以动漫短视频形式推出民族团结故事、中华文化符号等系列专题,推动新媒体宣传实现做优做响;石嘴山市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一家亲”等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月”的主题更鲜明,让“五湖四海一家亲”的品牌更鲜亮;吴忠市采取“滴灌”的方式,深入基层进行宣讲,持续举办“社区邻居节”,实施好“民族团结育苗工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中卫市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以乡村振兴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乡村振兴。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参加调研的政协委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宁夏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为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贡献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在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从家庭、社区、学校到乡村、企业、机关,宁夏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