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锡伯族“万里戍边”的文化剪影

2023年05月04日 16:49  |  作者:吴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于骑射的民族。沈阳地区是我国锡伯族人口最集聚的地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沈阳市共有锡伯族人口5.3万人。沈阳锡伯族居住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沈北和于洪两个地区,占全市锡伯族人口的52.42%。

锡伯人自称是鲜卑后裔,“锡伯”即“鲜卑”的音转。经考证,现代的锡伯族确系古代鲜卑的后裔。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东胡族的一支,最初生活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南北朝时期,其中一部南迁至绰尔河、洮儿河流域(今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后来在与其他部族频繁交往、融合中发展为锡伯族。

“锡伯”二字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关于“九国之战”的记载,即《圣武记》卷一所记载的:“叶赫、哈达、辉发、乌喇,扈伦四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蒙古三部”。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政府分三批抽调齐齐哈尔、伯都讷、乌拉吉林的锡伯族移驻盛京,这是沈阳地区锡伯族的主要来源。

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政府从盛京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00余人,连同他们的家属,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朝军机处满文档案记载,西迁队伍出发时锡伯官兵及其眷属共计4295人,路上除有少量的逃亡者外,“沿途陆续生男女幼童共三百五十余名”,此外,由盛京起程时,有405名官兵家属,因不忍骨肉分离,自愿跟随而来。所以实际到达伊犁的锡伯族人数达5050人。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新疆和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同胞都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2006年5月20日,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传承地区的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锡伯族博物馆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岸边,总建筑面积约7398平方米,2014年5月奠基,2018年7月26日正式开馆。主展厅主要由锡伯族历史、锡伯族文化、走进新时代三部分组成。它承载了一个民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一座城市对民族文化的守护和一代人对民族文化的发扬。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再现了锡伯族西迁、屯垦戍边的伟大壮举、辞行惜别的不舍和英勇卫国的壮志雄心。

2018年3月,由沈阳市民间文艺作家孙泰祥创作的锡伯族长篇历史小说《图伯特传奇》出版,小说记述了锡伯族英雄图伯特少年随军、万里戍边、开渠垦荒的传奇生平和英雄事迹,尤其是图伯特主持的察布查尔大渠的开凿,引来伊犁河水灌溉土地10余万亩,惠及流域各族人民,察布查尔大渠至今奔流不息200多年,使昔日的荒漠变成一片绿洲。

锡伯族万里戍边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庄严史诗,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作者系沈阳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4日   第 08 版)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