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大家谈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

2023年05月16日 08:1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特邀评论员 钟茂初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6日   第 03 版)

日前,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内在要求,是构筑与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特征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内在要求。

其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00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居民消费进入了追求更高品质的阶段。最终需求质量与结构的变化,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来满足。与此同时,我国也进入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劳动人口、劳动成本、土地资源成本等优势要素逐步改变之后,形成新的优势要素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是成功跨越的必要条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掘和用好新优势的可行路径。

其二,在当前及未来阶段,为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方向不确定性、全球化经济秩序不确定性,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应对不确定性冲击过程中赢得战略主动。必须将之纳入战略目标,调整、完善、提高我国既有的产业体系。

其三,因应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产业技术日新月异变革形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融合,精准匹配生产要素、资源、市场供需,放大各种经济效应的作用,构建与数字化、低碳绿色化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取向。

其四,当前阶段要寻求促进经济复苏的有效手段,并为未来发展形成持续动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扩大内需引导经济复苏是有效路径,但要防止投资形成传统产能过剩。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较大规模地进行相关产业生产能力更新投资,既可对经济复苏起到引领作用,又能对未来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持续动力。

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处理好几组关系。

把握好“需求引导生产”与“供给创造需求”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行业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企业及其企业家的作用,也要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需求规模、中高端消费群体逐步规模化、创新性需求潜在规模巨大且参与意愿积极等需求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市场需求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和庞大创新创业市场主体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把握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不能变。在加快建设过程中,“有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产业体系安全稳定的战略性产业、战略性资源、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关键环节,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共品,构建起有效的协同供给机制;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为统筹技术、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关联度高但差异化的发展取向;基于市场主体共识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而不是人为确定或改变产业发展方向。

把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只要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其产业支持政策中,就应有其一席之地。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是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而不是作为落后低端产业限制其发展。对于可被高质高效生产能力有效替代的,也应先立后破、渐进替代。

把握好产业体系完整性与深化对外开放的关系。在产业体系与“双循环”格局的构建中,我国产业体系应与全球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可衔接、可融合,要积极参与共建全球现代产业体系相关标准,在竞争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利益。既要立足于服务于全球经济体,又要充分用好全球经济资源。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深化对外开放之间,寻求理性的平衡点。

把握好中长期目标与循序渐进的关系。要根据国家经济安全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的轻重缓急、风险程度的变化,根据产业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逐渐明晰,根据产业关联的影响范围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根据数字经济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双碳”进程的阶段性约束目标,根据当前阶段经济复苏增长目标、保障就业等因素,适时调整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确立不同阶段的主要着力点,如当前阶段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把握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传统金融、数字金融、碳金融、数字产业、土地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应围绕实体经济相关产业体系的构建来推进,有效防范其脱离实体产业走向虚拟化发展,防止虚拟经济虚高的收益率影响实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