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

聚焦重大考古发现与前沿研究成果

2023年05月18日 09:36  |  作者:陈姝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郑州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工作现场

本报记者 付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8日   第 12 版)

日前,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考古文博单位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这一主题,进行主题报告和研讨。

知古鉴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作为中国考古学界具有国际文化影响力的高端学术论坛,“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已于2017、2019年在郑州成功举办两届,成为最新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优秀平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次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共有全国各地50多家文物部门、考古科研机构、高校代表参会,共有12位专家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大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报告和深入交流,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重要遗址的最新重大发现、前沿研究成果、多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等,异彩纷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论坛上表示,100多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为中华文明探源获取了丰富的历史考古资料和理论研究成果,为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代表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为当代学者知古鉴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道路及其特点等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表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缩影。包括文明起源阶段在内的众多遗址,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理应加以充分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未来,考古工作者将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关于文明起源研究的田野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全面促进考古成果面向全社会的科普和宣传。

展示交流:呈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郑州商都书院街贵族墓地确认是一处中商早期具有‘兆域’性质的贵族墓地,这对于晚商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兆域制度、贵族陵墓丧葬体系而言具有明确的开创性。”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表示,M2是郑州商城目前发现的级别最高的贵族墓葬,其出土青铜器是郑州商城内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组合最完整的,为青铜器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出土的金质覆面为探讨西南地区三星堆黄金面具文化的来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这在早、中商文化的研究中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遗址连同其附近的多组夯土建筑基址,填补了郑州商城内城东南聚落结构形态的空白,在夏商文明演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徐姚遗址地处山东腹地,遗址核心区域总面积约400平方米,有火塘3处,呈品字形分布,围绕火塘发现遗物1000余件,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是国内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遗址之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人类遗存发现的空白,为认识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关键证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益超在简述徐姚遗址的考古收获时表示,该遗址内红烧土遗迹反映了古人从适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的重要跨越,为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技术选择、生态位构建及景观变迁及社会组织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赵战护讲述了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的基本情况。据了解,四台遗址是近年冀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较好、包含旧新过渡时期遗存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台遗址反映出来的区域特征,突破了以往我国北方区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将燕山南北和西辽河流域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大的文化区——燕辽文化区,或称之为北方文化区。不仅填补了燕辽考古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空白,而且为解决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性向定居形态转变、草原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等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证明核心区经过大规模人工营建,以大型红烧土遗迹为代表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的发现,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小雷在对安徽凌家滩遗址及其近年来的考古新进展介绍时表示,以钺为主要物品的大型仪式活动遗迹以及玉石器、石雕残块的出土,丰富了对凌家滩文化内涵和信仰体系的认识,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同时期长江流域最大规模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凌家滩在各地文明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华文明形成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黄土高原上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仅九台及环壕围绕的核心区就有约30万平方米,九台之内有数千平方米的中轴对称、布局严整的宫城,5000年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夯土墙宫殿式建筑,还发现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白陶、黑陶等器物和大量的炭化水稻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张小宁表示,南佐遗址白陶、黑陶、绿松石、朱砂、双腹盆、圜底缸以及大量水稻等的发现,表明南佐和长江中游、海岱地区甚至更南方广大地区存在广泛联系。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沿外城墙、内城墙、中心台城逐步降低到入黄河口处的线性布局,以及处处把关层层设卡小心设防的城门系统,还有背靠黄河面向东方的指向性,强烈表明其应是龙山时代黄河岸畔的一座重要关口和屏障。特别是其东门址对称布局的双瓮城设施,是目前为止所见史前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结构最为严密、形制最为规整的一套门址系统,开创后世黄河流域双瓮城设计的先河。”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馆员张光辉表示,遗址占据河套向晋中、晋南过渡的关键要道,规划严密的设防系统,再现了两地文明主体之间存在的互动现象,是揭示中华早期文明交流互鉴和展现以中原为中心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

“陕西西安太平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是一处大型文化聚落,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其体量相近,时代相同,这种独特的聚落形态,系客省庄文化首次发现。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表示,太平遗址的新发现弥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文明化进程探索的薄弱环节。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

“200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砦城址、大型建筑、宫殿区进行发掘,在遗址年代、遗址级别、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2000年至2021年发现铜器材料17件,为研究早期铜器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重要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春青表示,新砦文化是早期夏文化之一,其脱胎于龙山文化晚期之中,继承创新融合。新砦文化在铜器制作、礼乐建制、宫城设施、文化艺术上具有诸多开创性,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在中原龙山文化走向没落之际,作为新兴势力为夏王朝全盛打下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的布局。遗址新发现东西向和南北向大道各一条,与此前在中心区发现的两条东西向大道和两条南北向大道,构成了多网格的布局形态,是二里头都邑布局探索的一项重大突破。二里头都邑严格方正的都邑规划制度、宫城宫室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以及青铜礼乐制度等多种文化、政治制度和模式,被商周王朝继承,为商周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并被后世延续发展。同时,二里头都邑的这种布局,也为先秦时期其他都邑遗址探索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遗址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夏商周等时期文化遗存,其中以商代墓地的发现最为重要。西吴壁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晋南地区以往不见二里岗下层阶段商系墓地的空白,为研究商代墓葬制度的源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田伟在对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研究中发现,墓地出土青铜器种类丰富,与之共存的陶器时代特征明确,为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断代确立了可靠的年代标尺,将极大促进早期青铜器领域学术研究。

“2021-2022年,新探明并确认两个围沟,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园有明确关联关系,属于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以往考古发现所见凤翔秦雍城南的春秋时期秦公陵园,在各组秦公大墓周围有隍壕,殷墟王陵区陵墓隍壕的确认,将此规制上推到商代晚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在对2021-2022年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考古新收获进行研究中发现,这些发现改变了商王陵陵园的格局,推动对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为区域考古研究打开了新局面。从目前考古工作来看,西头遗址发现的西周大型城址、围沟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无疑显示了该遗址的高等级特征,遗址商周遗存具有内涵丰富、时代延续长、聚落规模大、墓葬等级高等特点。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工作,拓展了泾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研究的新局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豆海峰通过对出土遗物的类型学比较,并结合碳十四系列样品测年,建立起了从晚商至西周晚期的年代序列,为区域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标尺,为探索周文化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新基点。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研究馆员顾万发表示,第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围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起源这一重要主题,进行了跨学科、多领域、多维度的交流和研讨。在本次会议中,呈现出最新的考古发现,其中很多是重大的学术问题,对填补空白、推动考古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