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成长·导航

防止孩子落入“好学生情结”陷阱

2023年06月07日 11:01  |  作者:陶新华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大考临近,不少考生都想争取考出最好成绩。然而,家长、老师及学生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对考生的警示——切勿落入“好学生情结”的陷阱之中。

好学生心态本来应是一种好表现,指一名学生努力成长为好学生并且始终保持好学生的样子。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凡事都必须适度,过分了就会出问题。好学生心态僵化后出现如下心理状态:争强好胜、只能赢不能输、虚荣心强或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等。这就失去了原有好学生的样子,成了继续进步的阻碍。借用精神分析的“情结”概念,我们可以称之为“好学生情结”。

“情结”一词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使用。他认为情结是由有关观念、情感、意象组成的综合体,并将“情结”形容为“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这个“结”表现出的行为有时让人很难理解,是一种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特征的欲望。这种自我欲望在被外界扭曲后就会形成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好学生情结”就是其中一种。

现阶段,不少“优秀”学生内心都存在部分冲突,在他们面对困难时,“情结”往往就会蹦出,成为崩溃的导火线。根据笔者临床的经验反馈,特呈现三个案例,以具体反思哪些情境更容易让孩子陷入“好学生情结”陷阱:

A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985高校,并在入学后被选拔进入强化班——仅30人。但是一年后A同学抑郁了,原因在于在强化班,她每次考试都在20多名。她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觉得自己太傻太无能。该同学在小学、中学都是“优秀”学生,每年都是年级前三名,习惯了自己在群体中名列前茅的身份。其实“认为自己永远都该名列前茅”就是一个无意识形成的“结”,慢慢地A同学的“好学生情结”就形成且稳定了。每次没能“名列前茅”都让她觉得难以承受。

当她考取大学的时候,与中学同学相比较,她的考分够高,学校也够好,这种“好学生情结”带来的反作用力还没有出现,她可以心满意足地入学,进入大学的新生活。

然而在通过优中选优的考试进入大学强化班后,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这个强化班的学生已经是全校同一年级新生中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每一位都是“学霸”,极其认真勤奋,考试成绩个个优秀。在这样的集体中,A同学一时处于劣势其实是正常的,但她不能接受自己处于班内倒数的位置。她逐渐压力大到崩溃,无法正常睡觉,学习时心烦意乱,效率不高,情绪不稳定,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以至于在后期她每次考试不是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进步状况,而是想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差生”。

于是这种“好学生情结”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只有年级前三名才是好学生,甚至只有拿到第一名才是好学生。她跌落陷阱,无法正常地学习,患上了抑郁症。这种极端思维模式正是“好学生情结”的一个特点。

我在给大学生上课时,还遇到了一位B同学,她和我说:“老师我每学期都只能拿到二等奖学金,我真的没法活了。”为此,我们进行了几次交谈,发现她心理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自己具有极端思维,且父母还因怕她骄傲,而在生活中处处打压、否定她,这让她极其没有自信。妈妈会告诉她:“你长得很丑,两只眼睛不一样大,塌鼻梁,歪下巴。”爸爸会说:“你成绩那么差,在大学只能拿二等奖学金,怎么有脸回家?”

显然,她父母的话是极其偏颇的,但是作为他们女儿的B同学,却都把这些负面信息听进去了,这使她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痛苦,导致B同学每次考试都处于极度焦虑中,她希望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是过度焦虑让她难以如愿,慢慢地,她感觉自己活不下去了。

这种“好学生情结”的内在冲突在于学生既要成就自己,又要讨好父母,深感力不从心。她跌落“好学生情结”陷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父母给予的过度压力。

C同学是一名高三学生,有一天在学校上晚自习时,她曾跑到学校六楼的阳台上,看着远方的灯光,再看看校园里的水泥地面,她觉得人活着没有意义,有了轻生的念头。后来她害怕了,发信息给同学说:“我在阳台上不想活了,请班主任来一下。”这件事惊动了教师、校长和家长。

事情发生后,我被请去与C同学交谈,她觉得我是懂她的。她是全校成绩好、表现好的优秀学生干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年级前几名,怎么就觉得没有意义了呢?经过充分交流之后,我发现她所有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父母和老师安排好的,她虽然做得很好,但是这些并不是她想要的,总感觉自己在为别人而活,为别人而努力。当时她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对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的东西也都没有尝试过,自己所做的这些被外人看来优秀的表现,她觉得毫无意义。这样的乖乖女C同学,也陷入了“好学生情结”陷阱,原因在于被过度“安排”从而丧失了自我体验,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这些案例警醒我们,如何让优秀的孩子健康成长是父母和教师们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笔者建议,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不管孩子在考试中获得多少名次都要看到孩子为之付出的辛苦和个人取得的进步,这也许是名次最核心的价值。任何名次都是孩子学习的成果,应首先予以肯定,然后再表达对孩子的期待,从而鼓励孩子不论起点在哪里,都要有再努力再进步的动力,横向比较对孩子内心将会造成很大伤害。

第二,引领孩子理性看待名次。要让孩子意识到,名次是相对的、动态的,有时甚至是不能自我掌控的,自我只能掌控自己的努力。

第三,需让学生认识到潜能开发是永无止境的。学业竞争的失败者通常不是名次落后的人,而是首先放弃学习的人,学习只要不放弃就不会失败,真正在学业场上竞争到最后的胜利者往往都是能够长期坚持并乐学不止的学生。

第四,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建设。竞争压力大时,自我建设尤为重要,要带领孩子树立理性的自我认知,调整好自我心态和自我管理水平。

(作者系苏州大学副教授)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