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委员评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06月27日 09:21  |  作者:本报特邀评论员 张占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到马克思主义何以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五维度分析,从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部署,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沉思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历史文化遗产,探寻中华文明根脉,“文化足迹”遍及全国。从河南安阳殷墟到湖南岳麓书院,从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到四川眉山三苏祠,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始终关注着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始终聚焦于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始终着眼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学习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以中国文明的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根基,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一出场就具有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从精神品格来看,中华文明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力量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扩张、不称霸的和平底色,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的实践统一,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从内涵特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物欲膨胀、精神萎靡的现代化,而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现代化,注重物质丰盈和精神丰富相协调,旨在“富润屋、德润身”“厚德载物”,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从价值创新来看,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指向,赋予了现代化新思想、新内涵、新选择,在人类文明史中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自己的道路”的宝贵成果,不仅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真正的奇迹,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样本。

坚持包容并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赋予了现代化以“中国式”的特点与时代烙印。在中国式现代化方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日益繁荣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内涵特征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气派,是经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树立了社会主义文化气质,弘扬了社会主义文明,在民族形式上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附上了更高价值的科学内涵。从领导力量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期所承担的新的时代命题。

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守正是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创新是发现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我们应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从历史演进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守正”原则体现了我们对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把握。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也不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和高扬社会主义理想走出了一条新的文明之路。从价值意蕴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与现代化融合发展、内在统一的文明新形态。它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不仅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的和平底色,也面向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返本开新的意义上引领人类文明性生存新境界。从实现路径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困顿中的中国人送来了实现民族独立、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两个结合”,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发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留下的最璀璨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27日   第 03 版)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