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多部门联合实施项目促残疾妇女增收——

让工坊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

2023年07月04日 10:16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美丽工坊稿配图: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现(2536089)-20230704101417_爱奇艺

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现场,贵州苗绣美丽工坊工作人员与参展观众交流。本报记者 顾磊 摄

第一步,在铝板上手绘底稿;第二步,按照所画线条把丝线掐上去;紧接着是第三步的上色……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容有失,需要手艺人静气凝神,保持专注。“这项工作很适合残疾人,他们坐得住,很投入。”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美丽工坊”展区,青海掐丝唐卡民间手工艺人李联霞指着身后的一幅作品说:“这需要耗费一名创作者3个月的时间。”

掐丝唐卡是一种景泰蓝制作技艺。李联霞从2005年学习这门技艺,逐渐成为成熟的手艺人并创办相关企业。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李联霞发现部分残疾人适合学习掐丝唐卡,于是决定将技艺传授给他们。

2016年,李联霞创办了西宁妙莲花文化产业发展职业培训学校,针对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掐丝唐卡,还有手工编织、绘画、刺绣等门类,助力更多残疾人学会技艺,改善生活。去年,李联霞所在的机构成为“美丽工坊”,帮助当地残疾人妇女就业。

2022年7月,中国残联、全国妇联、人社部、文旅部、乡村振兴局共同印发《“美丽工坊”残疾妇女就业增收项目实施方案》,规定在“十四五”期间,全国将打造100家“美丽工坊”,帮助1万名残疾妇女在手工制作领域实现就业增收。今年4月,首批54家“美丽工坊”名单出炉,评选出的机构有企业、社会组织及培训机构等多种类型,其产品也覆盖了手工类的几十种工艺类别。

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苗绣娘张艳梅,运营着苗绣工厂和销售公司,多年的创业路上,都有残疾人伙伴一路同行。近年来,在当地的易地搬迁点,张艳梅的机构培训了近千人,其中有不少残疾人学习苗绣技艺。去年,张艳梅的机构被认定为“美丽工坊”,她告诉记者,当地残联提供了场地等方面的扶持,助力更多女性残疾人通过苗绣提高收入。

“美丽工坊”的品牌效应在逐渐提升。2022年至今,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多次提及并阐述“美丽工坊”项目的内容及意义,强调要将该项目融入通过技能促进机会平等、创造包容的社会环境、赋能残疾妇女和女童、提升残疾妇女经济地位等先进理念内涵之中。实施至今,“美丽工坊”相继亮相国内外重要活动场合,加强了对残疾妇女增能赋权概念的宣传推广。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张振飞告诉记者,该项目实施以来,各地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强。从市县层面看,“美丽工坊”正在更多融入地方民俗节庆、文化景区及非遗文创等活动中。比如,辽宁省锦州市2023年的古塔迎春庙会、河南省鹤壁市第九届樱花文化节上就涌现出了节庆味十足的千余件“美丽工坊”手工艺展品。

不少地方残联组织还搭建起了智能化、公益化、个性化的新平台。上海在“阳光201”残疾人就业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中,将“美丽工坊”手作实训嵌入“阳光”体验坊板块中,通过网络直播、智能制造、3D打印等技术实训支撑,为残疾人手工制作新业态提供引领示范。

一些地方通过开展“非遗+文创”“培训+就业”“线上+线下”模式创新,让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非遗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入“美丽工坊”的市场化、品牌化建设之中。比如,成都市青白江区的一家示范性助残企业,依托“美丽工坊”品牌、聚合各方公益力量,积极开展辐射全川的非遗面塑、钩织、电商等技能培训,扶持残疾妇女就业创业。

张振飞介绍说,“美丽工坊”项目设计贴近百姓需求、融入城乡社区。一些地方的“美丽工坊”在项目设计和产品选择上出现了更为亲民日常化的趋势。比如,北京部分依托职业康复站点等建立的“美丽工坊”,选择了掐丝珐琅小夜灯、珍珠手链、无火香薰杯、绒毛兔爷等与公众日常需求相契合的手工产品培训项目。河南驻马店等地,则注重发挥残疾人“美丽工坊”示范单位、农村就业帮扶基地、基层党组织就业帮扶基地等的联动作用,开展手绳编织、玉米叶编织、假发钩织等技能培训项目,辐射安置1000余名农村残疾人。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项目宣传推广,运用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残健融合的展示体验项目,把残疾妇女学技能促就业的故事讲好、宣传好,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支持‘美丽工坊’。”张振飞说,“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项目的推广运营,把‘美丽工坊’做成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化、市场化项目。”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