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口述历史

罗湖口岸:改革开放的“窗口”

2023年07月13日 10:5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陈永福 口述 赵新明 范慧如 整理

罗湖口岸,是见证改革开放浪潮的“窗口”。从23岁入职罗湖口岸管理处算起,陈永福在这里工作了差不多32年,从最初的通信设备维护员成长为口岸管理处主任,长年在口岸一线服务旅客。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口岸场地设施的改造升级,目睹了硬件与服务上的优化提升,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深港携手发展带来的变化,更真切感受着海峡两岸暨香港的同胞情谊。

0713-11b01 罗湖口岸:见证改革(2584338)-20230713104911_爱奇艺

每到节假日,罗湖口岸都会人头攒动。

全球最繁忙的陆路口岸之一

1991年,我参加了用工考试,被深圳市口岸管理公司录用。因为有无线电的技术基础,懂电脑、会打字,我被安排到了罗湖口岸管理处,负责通信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工作。

作为联结深港两地的“第一口岸”,罗湖口岸不仅是我国最早设立开放的口岸之一,也是外商、外资、海外华侨进出内地的主要口岸之一,肩负对外交往、对外联系的重要使命。

我记得刚来到罗湖口岸时,罗湖联检大楼只有一楼和三楼作为港澳旅客出入境旅检层,我经常能看到一家多口人坐着长途大巴,从外地到罗湖口岸通关赴港。那时候没有动车和高铁,高速公路也不发达,长途大巴通常是半夜才到。为了等第二天排队过关,也为了省钱,很多人大包小包地在口岸广场上过夜,多的时候广场上过夜等候的人甚至能达到上百人。

老口岸人常常会提到的一个词——“打蛇饼”。所谓“打蛇饼”,就是指当时由于通关人数过多,时常发生拥堵,大家不得不以蛇形盘绕式的排队方式维持口岸的通关秩序。1998年,香港回归后的首个清明节,由于回乡祭拜旅客激增,我们不得不从其他地方紧急调动保安队前来增援,全体工作人员手拉手组成一道道人墙,以此维持排队秩序。

随着深圳快速发展,罗湖口岸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我记得1991年刚来的时候,开闸时间是8∶00到21∶30。如今,口岸的开闸时间是早晨6∶30至夜间24∶00关闸,运行17.5小时。与此同时,罗湖口岸承担的通关客流量越来越大。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每天的客流量从10多万人次跃升至20多万人次,节假日期间更是达到30多万人次。到了2019年,每逢公众假期,罗湖口岸经常出现单日近40万的客流高峰,客流量居全国前三名。

见证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罗湖口岸不仅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陆路口岸之一,也是昔日中国唯一通往海外的“南大门”,不少国人第一次出境、境外人士第一次入境内地都是通过罗湖口岸,这里更见证过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也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那个时期,很多台湾老兵选择从台湾绕道香港,经由罗湖口岸返回大陆探亲。刚到罗湖口岸工作的那几年,我经常在口岸出口处见到这样的场景:步履匆忙、拖着巨大行李箱的老兵抵达罗湖口岸过关后,飞奔向大门口举着姓名牌子焦急等待的亲人,他们热烈拥抱,泪流满面。随后,老兵对着前来接应的长辈们,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磕三个响头,放声痛哭长跪不起。

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当年的场景我依然记忆犹新。那一跪的背后,不仅饱含着与家人分离几十年后再次团圆的激动,更代表着历经千难万阻始终割舍不断的两岸同胞情。

在口岸,我还经历了香港回归。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一天的晚上,深圳下起倾盆大雨,我和单位全体团员青年一起,冒雨到文锦渡和皇岗口岸欢送驻港部队进入香港。回归当天早上,罗湖口岸准时开闸,我又和同事们一起,在口岸现场见证香港回归后罗湖口岸第一批旅客通关的场景。

我记得,那天的罗湖口岸满眼都是红彤彤的五星红旗,大厅里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当时大家都兴奋极了,我帮很多旅客、工作人员拍下了见证历史的珍贵照片。

0713-11b01 罗湖口岸:见证改革(2584342)-20230713104849_爱奇艺

罗湖口岸服务的持续提升,使深港两地往来交流愈发便利。

是口岸更是桥梁枢纽

口岸的发展变化,映射的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以及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香港回归以后,深港两地交流越来越紧密。罗湖口岸也对标香港,经常到港方管制站学习交流通关保障的管理经验,并提出了“服务有温度,通关有速度”的口号。

在服务方面,我们学习了香港的相关做法,努力为旅客提供尽可能多的人性化帮助,如口岸义工咨询服务、特殊通道服务等,带给大家更好的通关体验。

90年代初期,通信联络方式少之又少,我们日常的工作联络与指挥调度也捉襟见肘。我记得,我们单位四十门内线电话,只申请到两条对外中继线,外加一台小型电话交换机、一台传真机、几部对讲机,这就构成了罗湖口岸管理处的通讯和指挥系统。

当年,从罗湖火车站到罗湖口岸1号门之间的那条长廊中,很多小商贩会搬一把椅子守在廊道两侧,椅子上摆放着一部电话机,“生意”非常火爆。这是因为当时通讯不方便,过关回来的人,为了能及时联系上内地亲人,必须找公共电话联系。口岸也曾流传着“一部电话机,一天上千块”的生意经。后来通过政府协调,我们联系到了深大电话公司,申请了20部公用电话,极大地解决了口岸过境旅客和单位通讯难的问题。

如今,随着几大运营商进驻,在口岸能方便地买到电话卡,口岸内还提供免费Wi-Fi。口岸指挥系统也实现了数字化,信息网络时代使口岸通讯联络和指挥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新的时代机遇为口岸通关能力带来升级挑战。2002年,罗湖口岸开展了旅检查验场地、消防、空气质量提升等三大改造项目。大规模改造后,口岸增加B层为旅检层,实现了查验层“两进两出”的功能布局,查验通道从原来的137条增加到173条,设计通关能力由每天20万人次,提高到每天40万人次。

此外,我们还在解决旅客排队问题上下了大功夫,将蛇形排队改为了分段放行,并在客流高峰期增派人手,疏通混乱拥堵区域。为解决口岸瞬时性客流高峰问题,罗湖边检站还在全国首创实施了蓝色提示线、高峰疏导线“双线”提示并加开通道措施。2005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旅客自助查验系统投入使用,罗湖口岸正式迈入“互联互通”的电子化智能通关时代。罗湖口岸年客流量也从建成时预计的2800万人次,增长到了2018年的8000多万人次。

这些年,随着深港两地人员、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往来旅客所携物品的变化也很大。90年代初,从香港回来的人总是大包小包带着各类衣服、旧家电、日常药品给内地亲朋好友,而前往香港的旅客则多数都带着家乡的土特产。相比之下,现在内地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购物消费需求,多会选择文旅消费,譬如去香港爬山看海,或去听演唱会、去博物馆看展等。不少港人则开始到内地买东西,抑或和亲朋好友在深圳罗湖这边的茶楼、餐厅喝茶吃饭。罗湖口岸与东门、万象城等地,构成了港人在罗湖消费的“金三角”。

罗湖口岸有厚重历史沉淀,我希望未来罗湖口岸能不断优化各项配套设施,美化周边环境,为过境旅客打造更加舒适、快捷、现代化的通关环境,更好地发挥内地与香港的桥梁枢纽作用,进一步便利两地居民往来交流,为深圳罗湖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本文是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口述史项目“口述罗湖”的成果之一,由罗湖区政协提供。口述者1991年11月就职深圳市口岸管理公司罗湖口岸管理处,曾任罗湖口岸管理处主任,2021年4月任特发口岸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罗湖口岸管理处工作。)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