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2年第六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2021年第三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四期

黑墨团中天地宽——读朱敏的画

2023年08月09日 16:18  |  作者:陈以超  |  来源:《画界》2023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初观朱敏先生的山水画,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的浑厚苍茫;近观细看则又景物灿然,别有洞天,一远一近之间道出了其画中物象的细节与气势。就像宋人画论中所讲“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一说,不仅指出了画者作画之要,也说出了观者观画之法。所谓势,指的是通过远观作品看出山石的起伏脉络、俯仰大体,而质,则有观画中笔墨塑造、勾皴点染之意。以此观照朱敏的画,可见其深得其中三昧。

山水画是一种强调笔墨表现的艺术,尤其是元代以降文人画大兴,强调以书入画的绘画理念一直影响至今。虽流传已逾数百年,但这种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在朱敏的画中依然有着清晰的体现,观他的用笔挥洒自如,中偏转侧,变化多端,当你还在关注其用笔的时候,其画中山石脉络已得大要,继而则墨随笔势,浓淡高低,皆成自然。画毕则气韵深厚而雄逸,笔墨苍劲而老健。朱敏的画喜欢往厚重里画,就像访谈中他所讲的作画的厚重与儒家文化所讲的修齐治平的追求是相通的,这也与传统文人画所讲的重人品、尚高洁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就像他的画,笔墨中的厚重处,深不见底,而浅淡之处则又有一种通透,像云,像雾,似近而实远。这与他所推崇的黄宾虹先生有颇多相似之处,就像宾翁的画所追求的浑厚华滋,不仅仅是对画面的一种营造与表现,更是本性上所追求的一种经历与意境。

夜寒水生烟(国画)240×138cm-2019年-朱-敏

夜寒水生烟(国画)240×138cm-2019年-朱-敏

传统与创新是山水画家研习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又因对这一课题所作的不同程度的选择而形成不同风格与流派。在对于前贤的取法上,朱敏有着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其早年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石涛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大涤子之笔意奇肆在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用笔中就有着明显的影子。同时,朱敏在对“点”的运用也对石涛取法颇多,石涛曾独创了多种不同于前人的点法,如其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所言:“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遭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这一段对于“点”法的理解与运用跟明清之前山水画中点的功能是大不相同的,与其同时代的“四王”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理念后来经黄宾虹进一步发展,有了更新的面貌,黄宾虹曾言:“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所以我们在黄氏山水画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这种“点”法所带来的蓬勃生命力及笔墨表现力。

山水系列之二(国画)25×33cm-1991年-朱-敏

山水系列之二(国画)25×33cm-1991年-朱-敏

这为私淑于石、黄二人的朱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在其1991年所作《山水系列册页》中,点法还只是点叶或苔点之用。然在其1995年所作《听泉》中对于点法的运用与之前就有了明显不同,不仅仅表现林木枝叶,在山石的结构轮廓处也大量运用,并尝试墨法与点法的结合,当时看来这种尝试虽未得心应手,但已初具规模,从此,这一特点在其作品中的运用也一直贯穿至今。就像其2018年《炊烟寒溪间》与2019年所作《苍山半云雨》,两件作品中对于点法更加运用自如,画中点墨,或浓重、或淡雅、或横或竖,或润或燥,与画面完美融为一体,其点所构成的线与面,也成了画面中物象塑造的一部分。这种对于“点”法的运用由早年的“沿袭”古人到后来的“融于笔端”,体现了朱敏对于学习传统的思辨精神与艺术家风格演变的自觉意识。

云林钟声(国画)138×68cm-2009年-朱-敏

云林钟声(国画)138×68cm-2009年-朱-敏

相对于画法上的影响,石涛、黄宾虹二人在绘画思想上对朱敏的影响更大,石涛之“我自用我法”和黄宾虹之“浑厚华滋”的笔墨审美,都在朱敏的绘画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也使其在画坛各种美术思潮此起彼伏的当下,始终坚信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语境和笔墨精神中,一定可以探索出一条兼具时代性与自我表现的艺术之路。

今人提倡“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古人则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是强调艺术家既要满足表现现实,又要有自己真情实感的创作。古代前贤大家如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洪谷山,“写生数万本,方得其真”,有了传世巨作《匡庐图》;稍后的有范宽,“往来于终南太华之间,终日危坐山林”,有了流传千古的《溪山行旅》。在交通日益发达便利的当下,写生由古时舟车劳顿的旬月周转变成了朝发夕至的轻松旅程。发达的交通方式也扩展了以往古代画家生活、写生所熟悉的地理范围,比如当下对于西部地区雪山、沙漠等景象的描绘,就很难在古人作品中找到类似参考,当然这不仅仅是地理因素,也有文化、历史等因素,但这对于今天的画家来讲,可以说既是在艺术创作中取得突破创新的机遇,也是挑战。朱敏先生亦是如此,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不仅有浸淫多年的“古人之法”,也有着长期写生所积累的“造化之功”。如2001年《曾经沧海》、2005年《往事不如烟—太行山兵工厂》、2015年《驼峰岁月》等,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性和主题性的表达,对现代都市、传统山水、时代特色等元素的塑造无不考验着画家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力。朱敏多年往来于名山大川之间,又居住在上海这座最具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对不同的地貌特色和时代元素有着更深的体会。就像他在《驼峰岁月•创作有感》一文中所提到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的艺术实践,不仅提升了山水画作品的内涵,艺术创作的心胸也扩展了,艺术创作的手段技巧也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身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的他,在完成艺术家个人探索和表现主题任务时,达到了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平衡。

石润含春雨(国画)138×68cm-2017年-朱-敏

石润含春雨(国画)138×68cm-2017年-朱-敏

作为一名当代的山水画家,朱敏的画中也有着这个时代所特有的面貌,青年时代,他曾先后求学于上海工艺美校、浙江美院,在这两所汇聚了众多优秀画家、艺术氛围活跃的高等学府里,朱敏打下了全面而扎实的绘画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当代艺术理念的引入与实验水墨的流行一时,促使传统画家们对笔墨语言、表现形式有了新的思考,在图式构成、形体塑造、色彩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尝试与运用。作为历史参与的一员,朱敏的画中同样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布满全幅的位置经营、层次错落的笔墨变化等,这也是他虽根植于传统,尤其是深受黄宾虹笔墨观所影响的背景下,仍能突出自我、开创出个人面目的价值所在。


朱 敏

195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新昌。1976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同年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1年进修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师承童中焘老师。

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2001年至2002年,上海中国画院高研班。

2002年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任专职画师、创研室副主任。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

出版:《朱敏作品集》,201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精耕长笑—朱敏作品集》,2020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海上掇英—名家名作》,202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电视专题片《中国当代画家—朱敏》,2013年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电视专题片《朱敏绘画作品欣赏》,2018年上海教育电视台制作播出。


责任编辑:张月霞

版式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