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四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四期

山河入梦

2023年08月09日 16:41  |  作者:陈博贤  |  来源:《画界》2023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游山不知年(国画)160×200cm-2019年-陈博贤

游山不知年(国画)160×200cm-2019年-陈博贤

我时常想,近些年自己为什么会钟情于“山水”的创作。

于是,翻回儿时记忆:某个雨后,暖黄的阳光透过还未散开的乌云,照亮了我家院子后面的那片小兴安岭余脉。工作日,我到“城里”上学,到了假日,那片能攀爬、戏水、摘果子、采蘑菇、捉小虫的山丘就成了我逍遥的乐园。伴随着东北城中村的改造,小院早在我初中时不见踪影,如今成片的楼房替代了破败的胡同,只听说留下了一棵难以察觉的老榆树。后来,我发现那片山其实很小,心生怅然,对儿时的我来说,那可是一片相当广阔、自由的天地。

万重山(国画)44×22.5cm-2020年-陈博贤

万重山(国画)44×22.5cm-2020年-陈博贤

进入现代社会,山林之乐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风景成为旅行者的记忆碎片和网络中的景观。可古人创造的山水画艺术,远去了吗?我注意到,17世纪伴随着荷兰城市化、商业化的进程,风景画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态之一;我还注意到,宋代农、工、商业的全面发展,城镇人口的聚集与“坐穷泉壑”的山水理想彼此呼应;我更注意到,当我长成青年,来到都市中求学、工作,童年的“丘林之趣”虽渐行渐远,却总好像在遥远的地方召唤我,儿时院后山上那抹鲜亮的黄绿色在心里久久不去,模糊中越发闪动,给予我慰藉,我情不禁地拿起笔,不知是否为了追忆那些逝去的风景,如果风景也是人,我试图描绘它们的“灵魂”。

雪霁烟霞(国画)157.5×55cm-2019年-陈博贤

雪霁烟霞(国画)157.5×55cm-2019年-陈博贤

可风景怎么会有“灵魂”?—那大概是我心灵的投影与神思的凝结。山水画,是天地对远离它的人们的呼唤,人们愈远而愈返,它尚源、尚虚、尚逍遥,纳天、地、人为一体,超越了万物的有限性,是关于“自然之性”的艺术。我逐渐认识到,“山、水、树、石、云、亭、船”等只是它借用的题材,山水画不只是用笔墨构建出的关于“自然风景”的绘画。风景是凝固的,绘画是有限的,而山水画以关系的呈现替代实体的表达,于方寸之内创造心灵空间的无限,于无限意境之间重返心灵的原初状态,从而触及“自然之性”,这是我所体会到的山水之精神,也是我所遥望的中国画独特而高深的智慧。山水画远去了吗?从形态上或许如此,而精神上它却不断向我走近。

彼-岸(国画)-陈博贤

彼-岸(国画)-陈博贤

记忆又一次浮现:薄雾中、夕阳下,远望城市高楼的天际线高低错落,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山脉的剪影和那片儿时的乐园。

我相信山水精神恒在,它遥远却和我们相伴相生。因为在山水的象外之境里,我们的心畅游着、驰骋着……

天街月色(国画)-陈博贤

天街月色(国画)-陈博贤

陈博贤

1993年生,辽宁抚顺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

2023年举行“风与物游—陈博贤、柴鑫萌双个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水木湛清华—陈博贤绘画作品展。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览,曾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十二届爆破展一等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温莎牛顿学院奖—潜力艺术家”奖、“迁变”2015清华美院学生优秀作品展“艺术新秀奖”、“本原—第二届两岸青年艺术工作营”二等奖。

参与编写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职美术教材《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作品入编《中国当代艺术文献2018-2020》。


责任编辑:杨文军

版式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