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伊春,森林印象

2023年08月21日 09:40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刘小宁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8月21日   第 10 版)

中伏天的京城,暑热难耐,我跑到伊春找寻凉爽,于是走进了森林。

伊春地处小兴安岭腹地,是一座被森林环抱的城市,别称“林都”。当汽车行驶在林区公路上,伊春市近在眼前的时候,我的思绪似有一些错乱。我觉得这里原本就属于森林,是它让出了一块地方,供人类居住,才有了现在这些房子和道路。远远望去,城区那些多层建筑的后面就是森林,好像是森林为每一座房屋搭建了绿色屋顶。叫它“林都”是基于人类的视角,森林会怎么想呢?

伊春的夏天多雨,阳光和丰沛的降水装扮了森林别样的景致。小兴安岭的山头不高,山坡都不算很陡,一座座山头被森林包裹,连绵起伏,如果不是人类的刻意干预,森林和绿草也许会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捂得严严实实。雨中望去,无边的森林绿茸茸的,无论红松、云杉、椴树,还是白桦、青杨,都显得那样厚重茂密,又透着丰满秀丽。在森林公路两侧、在旅馆的庭院,养路工人和店家精心种植了一簇簇鲜花,为绿色的森林画布添加了艳丽的色彩。走入林间,便是进了天然氧吧。抬头沐浴太阳的光芒,在阳光下,夏天的森林郁郁葱葱,树叶有浅黄、有翠绿、有墨绿,还有橙红,树干或挺拔、或壮硕、或遒劲、或纤细,姿态万千。游走在丛林中,摘几朵野花,试着辨香识名;到处找找蘑菇,满足一点自己的好奇心;拥抱参天红松,可以闻到松香的味道;与欢蹦乱跳的小栗鼠不期而遇,互致问候;听着身边流水潺潺,那是森林客厅的背景音乐。到了森林中的鹿苑,活泼可爱的梅花鹿急切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从我的手上舔食它喜欢的食物,甚至将它的头伸进了食品袋,没有丝毫陌生或恐惧。神奇的大森林,创造了一个富有、和谐、恬静、安逸的世界,也以这恬静、安逸和悠闲浸润每一个走近它的人。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伊春市区,在那些县城和乡镇,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那样安静闲适,而少有喧闹和拥挤。

森林呵护着伊春的每一寸土地,人类自当敬畏森林,善待森林。伊春市区有个木雕园,在它的大门口,立着一块刻有浮雕组画展览前言的牌子,写于2004年。上面写道:“50年前,伊春林区因林而兴,被世人冠以‘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的美名而饮誉全国。当时的莽莽八百里小兴安岭森林郁郁苍苍,蕴藏着4亿多立方米木材,到处是挺拔的红松,亭亭的白桦,参天的清杨,微风拂过,松涛滚滚,犹如绿色的海洋。”在此后的50年里,伊春林区林木采伐为国家贡献了2.3亿立方米木材,创造了一时的辉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那前言里写道:到上个世纪末,“小兴安岭森林殆尽,山石裸露,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气候反常……原始大森林失去了当年的风采。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我们应当深深地反思,如此下去,还能保住小兴安岭这片祖母绿般的大森林吗?”“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小兴安岭的昨天是不能忘记的,我们必须善待森林,善待生态,善待我们生存的家园。”从2000年开始,国家全面实行天然生态林保护工程,到2013年伊春市全面禁止天然生态林商业采伐,数万林业职工放下斧子,走出山林,转岗转制,由伐木工变为护林员,兴林护林。20年过去,伊春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3.8%,森林蓄积量年均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伊春人将美丽的青山绿水还给了小兴安岭。有道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啊。

放下斧子的伐木工人去了哪儿呢?

在五营林业局丽丰林场的场部门前,有一片空地是木耳露天种植场,这里背风向阳,临近河水,上面少说也有上万个木耳菌袋。一位男子,50岁开外,正和妻子干活,收获又一茬长成的木耳。我上前和他搭话,他姓张,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我听。老张说,自己就是丽丰林场的职工,转岗以后,林场为转岗职工只保留了社会保险,过日子就靠自己奔了。虽然许多人都离开了林业,甚至离开了伊春,但老张没有。夫妇二人种植木耳,然后是“采山”,即采蘑菇、挖药材、打松子等,在林下谋生计。谈及收入,老张给我出了几道算术题,比如,一只木耳菌袋可以产大约一两干木耳;又比如,打松子每天可以有上千元的收入,但那是承包的山林;还比如,森林里啥样的蘑菇和药材最值钱,等等。七算八算,我算得他们夫妇二人每年应该有八九万元的收入。收入算不上丰厚,但老张说,你们大老远来到这里,看森林,呼吸新鲜空气,花钱受累,很不容易。而我与这里的山水空气常年相伴,我是免费享用它们的。他这一说,我的内心倒有些尴尬。在交谈中,老张并不掩饰生活的辛劳和不易,但未见其有悲苦抱怨,反而能真切感受到他的乐观坚强,感受到他对森林的依恋,对养育他土地的热爱。

不远处,老张的妻子说话了:别尽顾着讲故事,忘了手中的活儿。听到妻子的话,老张乐了,我也乐了。于是,我们就此打住,挥手作别。

如果能再去伊春,我想看秋日色彩斑斓的大森林,还想看林海雪原。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