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先贤挥斥写方遒

2023年09月20日 09:49  |  作者:龙一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18日   第 10 版)

▲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文》刻写成碑文,耸立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西侧。

我选在中秋节前出游,原是为了到陕西吃苹果。黄陵县将水果种植产业作为扶贫手段,已经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村庄也开始显现出整洁富裕的样貌。清晨我走向苹果园,看到田垄间苣荬菜相互交错的叶子上结了一层闪亮的霜花,成熟的玉米秸秆在朝阳中呈现出梵高式的干草黄。果园里多数都是矮种苹果,树干不高,方便采摘,而且结果较密,远远望去好像果实成串。我选了一颗模样讨人喜欢的苹果摘下,用面巾纸擦干净表皮,它立刻变得仿佛能够发光一般,亮闪闪地反射着晨光。果农介绍说:“你们城里人没见过苹果在树上的模样,总是误会我给苹果打了蜡,它根本就长得心疼得很嘛。”

望着手中宝光流动的苹果,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亲自动手摘下,完全成熟,经过了初霜的果实啊!于是我大咬一口,果汁溅到脸颊和手腕上,口感清凉爽脆,滋味甘美馨香。难怪2000多年前有人悬揣,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那么无忧无虑,为什么依然禁不住诱惑,要偷食苹果呢?原来,站在果树边吃苹果,这种幸福感简直就是对人生的奖赏。

来到黄陵县,没拜谒过黄帝陵,就等于没来。陵园的建筑轩敞高阔,形制壮观且意象深远,与人们对华夏民族始祖的想象很能契合。这里的黄帝像不是通常的帝王坐像,冕旒长髯,而是选用了山东武梁祠出土的东汉浅浮雕石刻立像,人物形象年轻英俊,举止生动有趣,观之令人心生喜悦。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陵园中的石刻碑文甚多,当我看到毛泽东手书的《祭皇帝陵文》石刻时,有关这段历史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今天我们常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这篇祭文在此地宣读的那一刻,则正是世界深陷上一个百年大变局之中的时候。

自2000多年前开始,历代帝王或中央政府都会在黄帝陵前举办大典,宣读祭文,祭祀这位华夏始祖。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在此地共同举办公祭,国民党元老张继主祭,宣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祭文,此文工整雅驯却无新意,在此就不引述了。然后,林伯渠代表“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助祭,宣读了毛泽东亲笔书写的这篇祭文。

在祭祀黄帝的大典上同时宣读两个党派的两篇祭文,这大约是亘古未有之事。我们今天研究这件事的时候,不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上看,还是从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结果上看,都能够发现,在两党联合公祭黄帝陵的这一时刻,世界上正在发生着百年大变局必有的种种先兆。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从国家安危与民族荣辱的角度来看,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随后,1935年日军积极策划华北自治。将这两件事与当时欧洲政局的恶化和纳粹德国重新武装联系起来看,几乎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前国际局势的翻版。早在20世纪初期,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帝国对中国东北进行全面渗透与侵占。在亚洲发生如此重大变局的关键时刻,英法等欧洲强国却完全忽视了新近崛起的日本帝国对世界殖民地再分配趋势的诱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他们也对德意志帝国主动发动战争的可能性深陷无谓的争论与无力的外交之中,于是,随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严重破坏,大英帝国世界领袖的地位也因此被深刻削弱了。

正因为有过一系列惨痛的教训,当日本帝国和纳粹德国近几年再次开始军事准备和军事动作的时候,全球许多有识之士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大战当真有可能第二次爆发,其中最显著的征兆依然是日本帝国在亚洲的殖民野心和军事行动。正因为如此,1937年国共两党能否第二次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深切关注的大事。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毛泽东便是能够看清当时世界大变局的有识之士之一,早在1935年红军被迫长征之始,中共中央便提出“北上抗日”的目标。在国共两党公祭黄帝陵之前6个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刚刚会师,成功结束了以北上抗日为目标的艰苦长征,在陕甘苏区扎根并发展起来。而“北上抗日”这个基于民族大义的目标,简单明确,直指人心,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动中,越发显出其前瞻性和现实性。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前一年6月潜入陕甘苏区,深入采访了中央红军和苏区各级干部,4个月后他回到北平,发表了大量英文通讯报道,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公祭黄帝陵之后6个月,埃德加·斯诺的长篇纪实报道《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出版,这部作品立刻成为全球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同时也让埃德加·斯诺成为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作者)那样的世界级著名记者。

就在公祭黄帝陵的那天,一直协助埃德加·斯诺写作的斯诺夫人海伦正在北平进行秘密紧张的准备工作,并且在16天之后动身前往延安,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深入采访。我个人认为,这位个性独立,秀外慧中的女记者在文笔和采访能力上都比她的丈夫水平高。采访归来后,海伦以尼姆·韦尔斯的笔名出版了《续西行漫记》等三本著作,让全世界读者有机会真切、详细地了解延安军民在抗战期间的工作与生活,生活化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了解他们的理想与斗志。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论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从国共两党来看,公祭黄帝陵的那一天,正是国共双方做出重大决策,迎接深刻转机的时候。4个月前,张学良、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和西北军将士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中共领导人在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既推动国民政府改进抗日政策,变消极为积极,同时也让国民党领导层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以国家民族为重,言必信,行必果。

公祭黄帝陵之前两天,即4月3日,国民政府的军事理论智囊,对日战策的主要设计者蒋百里,在上海大公报社正式出版发行了他的重要著作《国防论》,书中明确指出日本乃中国的主要敌手,并阐述了一系列明智的应对战策。

公祭黄帝陵之前一天,即4月4日,周恩来完成了在杭州与国民政府关于国共二次合作的谈判,刚刚回到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中央对谈判结果表示满意。这也就意味着,从公祭黄帝陵,宣读两篇祭文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从实质上形成。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今天重读毛泽东的这篇祭文,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其实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家危难之时的一篇重要宣言,是向全国人民表明爱国救国的立场,是向全世界宣告抗日救亡的决心,也是郑重向国民政府表明中共的合作方针与友好姿态。

拜辞黄帝陵往山下走,我望着一株株千年古柏,抚今追昔,感慨良多。这些古柏就仿佛是华夏民族历史上一次次大危局、大成就和大进步的纪念碑,其深纹厚拙之姿,奇矍峻卓之态,便是大一统的中国数千年不败不倒不散,绵续至今的绝佳象征。我一路行来,深切感受到天地山川古木人伦之正气,神清气爽,目澈心澄。明年,我一定会再来,而且是在举办祭祀大典的时候。

(作者系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协副主席)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