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促进科技与艺术互相赋能

2023年09月20日 09:51  |  作者:姚珏(香港)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当前,国家正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把科技发展放在重中之重。前不久,我到北京列席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非常有收获。这次会议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商议政。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中共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相信未来会在关键技术上攻坚克难,加快实现我们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来自香港的一位艺术家,我知道香港在创新科技方面,也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可以积极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已宣布中央财政科研经费可以过境支持香港科技发展。这是一个里程碑,也说明香港可以有更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好机遇。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香港正在发展八大中心,其中包括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科技与艺术看似在两个范畴,但事实上,科技改变生活,艺术记载生活,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消弭。如今我们获取信息、沟通办公、游戏娱乐都已经离不开手机和Wi-Fi,这都是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同样科技的发展和兴盛,直接催生了新的艺术发展和繁荣。

清华大学苏富比艺术学院客座导师朱永磊曾经把过去200年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是“手工阶段”,艺术家用手工方式完成作品,19世纪中叶合成颜料的出现促进了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印刷与摄影阶段”,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面世,照相制版出现后的现代印刷术大发展。第三阶段是“大众媒体阶段”,1888年电影技术出现,1920年广播、电视技术逐渐普及。第四阶段是“数字化阶段”,过去20年至今,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发展,3D技术,以及人工AI的革命性发展。我们从这些阶段都能清晰地看到新科技的发展和兴盛,直接催生了新的艺术发展和繁荣,科技与艺术密不可分。

科技的发展,为文化带来新形态和新动能。我长期关注科技与文化的互动,早在2017年,我就和好朋友谭盾开创性地推出了21世纪青年音乐教育计划,我们把香港八大院校的学生音乐精英请上舞台,200多人组成亚洲最大的弦乐团创下纪录,首演了谭盾的音乐交响诗《手机与弦乐:风与鸟的密语》,第一次把高科技和音乐结合,开风气之先。

在我看来,科技与艺术有两点重要的相通之处,第一就是创新,科技与艺术都非常看重的就是创新思维,原创思维,注重自立自强。我相信在这个科技转变这么快的世界,所有行业都应该思考think out of the box (打破常规的思考),这样才会走在时代前列,才能赢得发展机遇。而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守文化之根,创时代之新,是科技与文化创新发展同样的初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技与艺术完全可以相互赋能,创造民族复兴的全新时代。第二就是传承,科技发展和艺术繁荣都是需要长期培育、坚持和提升的过程,科技的发展会让人变得更方便轻松,但人的重要性不会降低,同样艺术借助科技的发展,可能会有不同的形态,但关键却又在内在的精神传承,新科技、新艺术的发展恰恰又是活化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这点来说,科技与艺术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抒发情怀,启发创新,科技的发展也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情怀、追求和创新。我觉得如何促进科技与艺术相互赋能,创新思维,活化传统,也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国家和香港特区政府纳入大局规划和重点推动。创新思维不仅仅局限在科技方面,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思维和素养,也需要通过艺术、教育等多方面长期的坚持滋养,这同样也是科技发展、自立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香港特区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因此在创新思维方面更有广阔的眼界,更应该在各个方面吸收全世界的优秀创新成果,为国家发展所需提供香港所长。

上个月,“香港科大—雄彬一号”高分辨光学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运行。卫星将用以监测全球环境、灾害及可持续相关的遥感数据。这也是香港高教界首枚卫星。据悉,这次卫星升空计划还有四名科大学生参与。高校师生参与的发射卫星相信在全球也是开了先河,国家如今的航天科技水平为香港在遥感技术方面接轨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何在香港进一步培养好年轻人的创新思维,我觉得更离不开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提升年轻人的兴趣,让科技改变生活的感觉更实在,开阔年轻人的国际视野,更重要的是养成尊重不同、和谐共进的心态,凝聚人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小提琴表演艺术家)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18日   第 10 版)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