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四贤坊的由来

2023年10月08日 15:1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立德树人,重教办学

赵抃,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赵抃累官至参知政事,时称“铁面御史”,去世后,被神宗皇帝追封谥号“清献”。赵抃一生在朝廷和地方频繁交替任职,先后在湖南、福建、广西、江苏、四川、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河北、山东等地任职。赵抃自身通过读书入仕,非常关注教育。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云:“公为吏,所至崇学习,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

赵抃十分重视学校建设。在担任宜州(今广西河池)通判时,赵抃设堂讲学,给学生授业解惑。后来,邑人即于此地建起“清献书院”纪念他。这座书院,是宜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

据《明一统志·扬州名宦》记载:“赵抃知海陵县,崇学校,礼师儒……”他曾任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知县。到任后,他与主簿杨瑜一起创办了江原县学,经常与学生谈论圣贤经典。

赵抃在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州期间,除了组织民众开凿赣江十八滩之外,他一直致力营造一种属民“自耕其田、自得其乐、岁丰无盗、狱冷无冤”的太平世界。当时,著名文化人周敦颐与他同府为官,任虔州通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抃支持周敦颐创办了该地区历史上第一所书院——濂溪书院,虔州由此成为理学的发祥地。赵抃擢升之时,周敦颐写下充满依依惜别之情的《万安香林寺别虔守赵公》一诗,赵抃也深情和诗:“顾我入趋尧阙去,烦公出饯赣江头。为逢萧寺千山好,不惜兰船一日留。清极往来无俗论,道通何处有离忧。分携岂用惊南北,水阔风高万里秋。”

在成都,赵抃经常与诸生谈经论典,鼓励他们以悬梁刺股的精神苦读书,并且还修葺了孔庙。犀浦(今成都郫县)知县冯接就曾写道:“朝廷自庆历中诏郡国皆立学,学必有孔子庙。犀浦旧为县,肄成治平间,府尹清献赵公始葺而新之。”

育才兴邦,敬教劝学

任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知县期间,赵抃曾写诗《劝学示江原诸生》:“古人名教自诗书,浅俗颓风好力扶。口诵圣贤皆进士,身为仁义始真儒。任从客笑原思病,莫管时讥孟子迂。通要设施穷要乐,不须随世问荣枯。”每到州内各县,赵抃都要敦促官民办学,聘请当地有学识、有名望的长者为教员,多方劝导县中子弟入学读书。还鼓励学子们学得知识后,回到乡里教化民众。

赵抃为官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写过:“商周之所以名治世,莫非崇树学校,教育俊良,以敦厚风俗之为急也”;“舍此而欲风化之宣,是犹却行而求前也。”

赵抃担任睦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期间,处理政务之余,十分关心睦州的学校。他曾写过一首勉励郡学诸生的诗:“济时事业期深得,落笔词章贵不空。道有未充须自立,莫将荣悴汩于中。”

山东青州有位名人王曾,曾两次官拜宰相。他早年担任青州知州时,兴办了“青州州学”。赵抃到任后,不仅在青州州学勉励学生们下苦功认真读书,还写了一诗《青州劝学》:“学欲精勤志欲专,鲁门高第美渊骞。文章行业初由己,富贵荣华只自天。一篑为山先圣戒,寸阴轻壁古人贤。沂公庠序亲规模,今日诸生为勉旃。”

明志润德,亲身教学

赵抃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不堕其志,继承了耕读传家的传统。他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常山县三衢山结茅为庐,发愤读书。他勤奋好学,学有所就,很快得到众人认可。未中进士之前,衢州陈氏曾经邀他担任自己儿子的启蒙先生,赵抃欣然接受。赵抃还在开化县余仁合(字遵道)家里教育子弟。

赵抃不仅在各地关心教育,在家族内部也非常注重引导弟妹及晚辈读书做人。致仕之后,他写过一首《信笔示诸弟侄子孙》:“进欲安舒退欲恬,要将高行与文兼。吾门自昔传清白,圣世于今重孝廉。孔氏性情归利正,仲舒仁义事摩渐。人生试看无闻者,徒尔区区岁月添。”赵氏后人学有成就者众多。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政协主席)

在江西省赣州市,走进江南宋城历史街区,有一座高大的牌楼——四贤坊。四贤坊始建于明代,现为原址重建,牌楼的青石立柱上镌刻着金漆楹联:“赵抃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文山丹心昭四贤。”

四贤坊,是为纪念宋代时对赣州有着重大贡献的忠臣名宦赵抃、周敦颐、刘彝、文天祥而立。明正德年间,赵抃被认为是赣州四贤之首。

叶美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28日   第 12 版)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