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休闲>茶旅人生

“新中国第一位茶学研究生”王立:

把最好的论文写在茶园

2023年10月20日 09:5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徐金玉

手举一弯茶叶新抽的枝条,现场和茶农倾心互动,耐心解答栽培技术的每一处要点……这是“银龄行动”2018茶叶科技培训活动的现场。很难想象,这位站在讲台上精神矍铄、侃侃而谈的“老茶人”,彼时已迈入耄耋之年,退休刚好20年。

时隔5年,近日,他的第12本茶学著作《标准茶园栽培技术》新鲜出炉,他的脚步依然奔走在茶园一线,他的“三尺讲台”依然扎根在茶区乡村。

银发、清茶、土地,三重色彩,也勾勒出浙江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王立“退而不休”生活的“三重奏”。

他曾说:“我要把最好的论文写在茶园里。”这一诺,已践行60载。

开先例的茶学“研究生”

王立身上有很多标签: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叶文摘》(俄文)原编委、1987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得者、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中国第一位茶学研究生。

“这是我事茶生涯的起点。”王立笑着说。可谁能想到,他学茶,竟还是误打误撞的缘分。

“我出生在绍兴一个贫穷的家庭,脑海里根本没有茶的概念。当时本想学医,是后来入选进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王立说,当年的茶学教育也很特殊。1958年入学后,最先的近8个月时间不是读书,而是去余杭茅草山农场劳动锻炼,一边耕作,一边制茶,将农场当作学习的第一课堂,而后才回到校园学习书本知识。

谈及此,王立的鼻尖似乎还能飘来当时课本油印的味道。“就读茶学本科时,《茶树栽培学》课程根本没有教科书,全是庄晚芳等老师系统总结当代茶树栽培的发展成就编写而成,是钢板刻写、手工油印的讲义。”

临近毕业时,一个令王立意外的消息传来——系里指定他报考茶学研究生。“这也是我首次听说研究生这个词,经过笔试和口试,我被录取了。”王立笑着说。由于没有先例,他的求学经历也成了中国茶学研究生教育的新开端,而他的导师,正是当代中国茶树栽培学的奠基人和茶学教育的先驱庄晚芳先生。

“与庄先生相处的日子里,我一直感受到的是先生慈祥的微笑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是先生带领我进入了茶叶学科的殿堂,他终生致力于中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和茶叶科技人员的培养。”王立说,“为了不辜负庄先生对我的教育,我在30余年的在职期间,在茶树生物学特性、茶叶丰产栽培技术和茶树组织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一定业绩,也获得了一定奖项。在有生之年,我的意愿就是为科学兴茶作出更多贡献!”

人工开垦出全国一流的梯田“样板”

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山间的绿浪层层袭来,如涟漪般泛起勃勃生机。这片梯级茶园“从无到有”,最初的基础正是由王立参与,和当地茶叶干部一起打下的。

遥想1972年初次来到这里蹲点时,他的脑海里浮现的还是一番极具反差感的画面:“一眼望去,只有少数几丘山垄田、几片零星竹林。除此之外,就见不到可挣钱的东西了,农民的收益可想而知。”

而摆在他面前的最大优势,竟仅是一片连绵荒山,且山势较陡,鲜有平地或缓坡地。

“在这里,能种茶吗?”当地村民眼中满是疑惑和打量。当看到王立和同事从山地水平线测量、梯田开垦、梯级护理,再到茶苗种植和苗期护理等层层把关完成后,一片漂亮的“绿洲”——梯级茶园在这里扎根,旧貌换新颜,村民的眼睛亮了,也从心底信服了。

“这片水平梯田样板,在20世纪70年代,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几乎达到绝对水平的样板。”王立笑着说。有了基础,他们开始一批批地引进和传授龙井茶炒制技术,再加上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茶树良种的不断引进和先进的科学种茶技术逐步实施,当地形成了以“茶”为主导的产业支撑,村民致富的钱袋子鼓了,偏僻山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令王立欣慰的是,51年过去,部分梯级茶园仍然维持着原貌,呈现出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大柘镇也已真正成为靠茶产业致富的“茶叶乡镇”。

退休后“开”起了挖掘机

眼前是一片荒山,面积达上千亩,地形十分复杂……等实地调查勘测、绘制地貌实况图后,发现情况比眼见的更加严峻,全是山坡地,没有一处平地!

这是当年中茶所服务团队7位同事接到上山执行任务,来到浙江省金华地区武义县九龙山时看到的场景。

“当时武义茶叶公司与我所签订了4年技术服务合作协议,指导开辟千亩新茶园基地。”王立说,项目组其他成员都是年轻的在职科技人员,只有他一位退休人员,等测定规划后,另有科技项目的其它成员均回所执行课题。这“愚公移山”的艰巨任务,便留给了驻守山间的王立。

当时,山林间坡地略显陡峭,62岁的王立每日攀爬行走,心中一片了然:要开辟这成千亩的荒山,已无法用人工开垦,只能依靠挖掘机!

“我工作这么多年,一次也没有接触过挖掘机开垦,怎么来指挥?但既然上山了,就得硬着头皮、大胆地干,坚持就是胜利!”王立迅速着手了解起了挖掘机的性能和特点,开始了逐块开垦、平整等作业。

开始是一台挖掘机,最多时达到3台,他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用4年时间,让这片荒山变成良田!这种茶园基础建设在当时实为少见,全园开垦深度均在80cm以上,有几处甚至深达2~3m!

而这般坎坷艰险的经历,却换来王立的这样一句话——“ 我虽被人称为新中国首位茶学研究生,可说真的,好多茶学知识仍然一知半解。我再次深深感到实践出真知,这是在书本中无法学到的。”

在山上断断续续先后工作4年,他充分掌握了机械化开辟山地、制作“标准茶园开垦与种植(1~5年)经费概算”等技能。“所有这些,都是实践出真知的丰硕成果,也为我对新茶园的规划、设计、开垦、种植、苗期护理作业奠定了较好的实践基础,也为近年在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中经常科技下乡奠定了良好根基。”王立说。

而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淳安县千岛湖枫树岭镇,为日资茶企——丸新柴本制茶(杭州)有限公司创建新茶园。他从武义的山上搬到了淳安的农居,一干又是两三年,公司还为他设立了“中国茶叶研究所王立教授指导基地”的展示牌。

数十次的科技下乡,王立都是“义工”。他分文不收,也无出勤补贴,心中却装得满满当当。“我深深感受到中茶所对浙江茶产业发展作出的无私奉献,也让我认识到书本知识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知识的力量。”

“陪着茶农干,做给茶农看”

1998年退休至今,王立已先后在武义、千岛湖、浦江、遂昌、天台、四川乐山、广西等地建立茶叶联系点,负责新茶园建立与栽培技术管理等。

乐山有茶人谈及王立时,仍忍不住热泪盈眶:当时因为牙病,王立的20颗牙齿被拔去等待重新种植,长达8个多月无法正常进餐,但他仍然克服困难,毅然带上食品粉碎机来到乐山帮扶他们。

白天,王立翻山越岭,把汗水洒在山区广袤的茶园,晚间回到旅店,他只能喝着经机器粉碎后五味杂陈的晚餐。第二天,81岁的他又一如往常地奔走在茶山上,令在场的茶农无不为之动容。他们没有支付这位茶界前辈一分报酬,却换来了他最热忱的指导和奉献。

“陪着茶农干,做给茶农看,才能让他们学到真本领,学会科学种茶的原则和方法。”王立笑着说,“与之相比,自己的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这位银发老人在家依然没得闲,他急茶农所急、帮茶农所需,坚守在电脑前,利用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为茶农提供及时有效的“面对面”的咨询服务。

“我最愉快的事,就是退而不休。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茶园,既是茶园,又是花园,既是现代农业,又是观光旅游业,为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再立新功。”王立动情地说,他感谢党和国家对他一生的关怀和培养,现在的宗旨就是“无私奉献、一心为茶”。

正如老茶缘为王立颁发茶人奉献奖颁奖词中写的那样:作为我国茶学专业的第一位研究生,他把最好的研究论文写在茶园里,用茶人特有的精神,为我们新一代中国茶人做了榜样!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