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国企

从白茫茫到金灿灿

中国中化的盐碱地改良创新路

2023年10月23日 09:3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金秋十月,吉林大安白城市裹满了“丰收”的味道。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际,秋风过处,飘来缕缕稻香。这座位于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的城市,从曾经的十年九旱、盐碱地广、寸草不生的旧貌,如今换上稻穗沉甸甸、硕果香飘飘的新颜。

GetAttachment

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一片金色稻田

寒露刚过,在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旗下中化环境修复(吉林)有限公司位于大安市龙海灌片种植整改项目上,操纵着智慧农机的项目人员正在盐碱地改良成的水稻丰产田上开启第一次收割。这片横跨五个村落、1000余公顷由盐碱地改良而来的新增耕地,其中有近60%的土地在首年即收获了亩产400公斤以上的收成,更有三成土地亩产达到500公斤,改良效果显著。这片吉林省最大的单体盐碱地迎来丰收,将有效保障吉林地区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也成为我国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样板工程。

截至目前,中化环境已在吉林省白城市开展了4.1万亩盐碱地(水田)治理工作,预计3-5年后完成改良修复,将为吉林省新增十等水田3.3万亩,年增产3330万斤水稻;开展的3.6万亩盐碱地(旱田)治理工作,预计3年后完成改良修复,将年增产4320万斤玉米。

技术创新 智慧化助力新农业

一年前,龙海灌片还是白花花的“碱巴拉”,土壤平均pH值为9.31,最高值10.45,远远超出常见植物可存活的正常范围。由于土壤板结、碱化度高、有机质匮乏,作物在这片土地上难以生长,大片气温适宜、水源充足的广袤地块只能“撂荒”。

“我们对东北地区盐碱地成因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针对盐碱地核心问题构造的盐碱地修复技术体系,并依托在土壤改良与修复、种质开发和农田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和能力,在当地打造出一套综合治理体系及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曲风臣介绍说。在严格保护生态前提下,项目以“淡化表层”创建和“熟化耕层”培育,构建改良和培肥物料一体化施用技术,缩短耕层淡化和熟化时间。同时,中化环境还选用耐盐碱水稻品种,对未开发的盐碱地进行种植整改,过程中施用微生物菌肥等地力提升材料提高水稻产量。

除了土地、种子、肥料传统“种植”三件套外,盐碱地改良还离不开“智慧大脑”。想把盐碱地变成粮仓,只改良土壤和修复还远远不够,田间灌溉工程同样重要。根据苏打盐碱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块易裂的特性,项目应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水稻灌溉系统,在田间地头安放水渠流量监测仪。该仪器配备pH值、压力水位、水温等多个传感器,每1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到服务器,可以通过监测数据,进行精准灌溉。

种出新希望 好收成带来好生活

站在大安陇海稻田间,起伏交错的田垄排列成行,智能化农机收割的轰鸣声响彻田间,金灿灿的稻米像山涧的流水从农机出仓口流进拖拉机,运往储粮仓库。

“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农业技术的多次升级迭代。盐碱地上也能种出更多米质好、价格高的水稻品种,而这些优质产品也给本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镇赉县嘎什根乡科技副乡长马巍说。

龙海03片区龙沼项目区种植户郭中尚对这里的变化很有感触。“此前,住在周边的农民只能小范围寻找碱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小片地块种植水稻,收成仅供全家糊口。通过中化环境等企业在当地陆续开展治理项目,现在的情况已大有改观。” 龙海灌片盐碱地项目实施以来,他经常来到田间地头,亲眼见证了挖掘机破开碱壳、改良剂撒入土壤、水源充盈田块、秧苗旺盛生长的景象。

聊起未来,郭中尚满怀希望。按项目规划,在三年改良期结束后,这片地块将真正从荒地转变为耕地,再由当地政府流转承包至农民的手中。按吉林省此前的实践经验来看,未来如果村集体分配给项目区内的农户每人15亩水田,农户年平均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我们相信,未来这片土地一定更肥沃、更宜种,能助力我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