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艺文

构建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2023年10月30日 09:20  |  作者:李群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从系统规划、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推动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系统规划。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在中央宣传部、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文物局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此外,国家文物局系统整合社会优质科技资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文博机构,分批设立40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为文物、博物馆行业的科技研发、人才孵化、成果辐射和交流合作中心。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谆谆嘱托,“十三五”至今,部署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36个文物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累计取得新技术新方法174项、新产品新装置158项,申请专利478项(其中获授权152项),培养研究生699人,培训技术人员1260人,文物领域“防保研管用”能力大幅提升。例如,古DNA分析技术,绘制了青藏高原五千年来人群动态遗传历史【注:距今5100年前至今,青藏高原人群中存在一种特有遗传成分,80%来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9500-4000年前)中国北方人群】;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的突破,实证了中国五千多年的丝绸历史;深海考古专用潜水器(AUV)在南海水下考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磨一剑,石窟寺壁画保护系统解决方案、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成套技术等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加快文物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先后颁布实施42项国家标准、111项行业标准。7月14日,我国正式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交了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提案建议,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搭建文化遗产保护和标准化领域国际合作新平台。

加强人才培养。为解决文物领域专业人才规模过小、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国家文物局把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置于各项工作的核心。从增加数量和提升质量两方面入手,构建文物领域人才“金字塔”。2022年,考古学纳入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全国考古学博士生招生名额增加67%;增设“文物”专业学位类别,为培养文物保护专业博士开辟新途径;试点建设“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夯实人才培养学科基础。同时,实施“高层次文博人才提升计划”,协调有关高校为文博在职人员深造提供平台;组织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促训、促建,选拔培养卓越工程师和技术能手。

近十年来,文物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十分艰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考古技术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同时,我国文物类型多样,地域分布广泛,且受环境影响巨大,传统材料与技术无法满足复杂的文物保护需求,迫切需要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体制机制上存在文物科技创新投入不持续、行业科研力量小散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等问题,亟须科技、发改、财政、教育等各相关部门协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科技、发改、工信等相关部门对文物领域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重点包括四个层面: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展考古发现与分析的方法学、先进技术及专用装备;围绕石窟、土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及重要出土出水文物的保护难题,发展文物保护新材料、新工艺;围绕气候变化带来的西北干旱地区湿度增加、白蚁等生物病害扩散、洪水等风险,发展文物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技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

建议科技、财政等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将“中华文明探源与文物保护利用”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确保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建议人社、科技等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将有条件的文博单位认定为科研机构,享受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政策。建议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布局建设考古、文物保护等相关方向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建议教育部给予大力支持,批准成立中国文化遗产大学,系统推进文化遗产学科群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