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辋川田园交响曲

2023年11月03日 14:31  |  作者:杨建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31103143004072

《辋川图》石刻拓本

王维一生写诗无数,绘画无数,而真正体现他的本心、代表艺术水准的重大题材的鸿篇巨制,当属《辋川集》和《辋川图》。

那时,他人到中年,人生阅历丰富、思想水平成熟、艺术造诣高超、创作精力旺盛,《辋川集》和《辋川图》看出是他巅峰时期的典范作品。

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一座丰碑

王维的辋川别业、《辋川集》《辋川图》,代表了盛唐园林建造、诗歌创作、山水绘画的最高峰,被称为“辋川三绝”。历来研究者、模仿者绵延不绝。

韩愈模仿其辋川诗意,创作了《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苏东坡也仿照《辋川集》写了《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二十一首。北宋的郭忠恕、元代的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绘画大家都临摹过王维的《辋川图》。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建造时,还特意模仿辋川别业修建了“北远山庄”。

在笔者看来,这三绝,其实是一个“艺术综合体”,“辋川三绝”是一部浑然一体的“田园交响曲”。

在王维的总体构思中,诗歌、绘画、园林,互相依存、互为表里,是他心中诗意栖居的“桃花源”。

对园林艺术,王维自有其独到见解。对“辋川别业”,王维当然有自己的独特构思。

他要把自然山水内在的魅力挖掘、点亮、升华,园林的匠心要掩藏在“不事雕琢”中。

辋川别业没有大兴土木、破坏生态,而是保持原有的山水田园自然状态和开放状态,以辋川别业为中心,在周边精心选择20个自然景观,并用写意式的手法进行“点化”。所有人工建筑能少则少,所用建筑材料也是就地取材,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统一。

比如,鹿柴,就是原有的养鹿场,扎上有艺术味道的“栅栏”;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辋川别业,也没有破坏“文物”,刘裕留下来的“思乡城”虽破败不堪,既没有修旧如旧,也没有拆除了事,而是让“古木余衰柳”延续文脉,叹息古今。

辋川别业完成后,辋川似乎没有改变什么,却美丽了许多,精彩了许多。

其实,在辋川别业建造初期,王维就邀请诗人裴迪一起,踏遍了辋川的山山水水,寻找发现特色景观,策划营造亮点,针对每一个景点每人各写一首五言绝句,让诗歌和景观互为依托、融为一体。

《辋川集》是王维第一次创作主题性的“大型山水组诗”,而且还是和裴迪联袂“二重唱”。无论是形式、内容,其艺术水平都是空前的。

《辋川集》也是王维生前亲自编辑成册的唯一一本诗歌集。《辋川集》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也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一座丰碑。对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比如《孟城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的叹息;《华子冈》“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的惆怅;《文杏馆》“不知栋云里,去作人间雨”的渴望;《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的自嘲,都是在自然自在状态中的“心底微澜”。

《辋川集》的意象丰富,言近旨远,不同的人阅读,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辋川集》创造的这种“范式”成为一种标杆,后世诗人纷纷效法。

在众多仿品中,最有名的是韩愈的《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和苏轼的《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其中,苏轼创作的组诗《岐下诗》,最接近《辋川集》的风度,洒脱、灵动、有趣,有深深的苏轼烙印,又有宋诗“以文为诗”的新变。

值得纪念的《辋川图》石刻

王维的音乐才能来自祖父,王维的绘画才能继承于母亲崔氏。王维少年时跟随母亲学画,长大后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开创了水墨山水画和文人画的流派。

到辋川时,王维正值盛年,多年的人生历练,创作经验已经积累成熟,又恰遇辋川的大好河山,加上自己匠心独具的辋川别墅,使他的绘画创作登上了高峰。

依据辋川别墅园林景色创作的《辋川图》一经问世,便在唐代画坛轰动一时,争相观赏临摹者,络绎不绝。

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余曾见泼墨山水,笔迹劲爽”。可见《辋川图》当时就有壁画版本和绢质版本两种,且用笔方式和绘画风格也有差异。

有论者说,原本只有绢质的《辋川图》,后来因为慕名前来观赏和临摹的人太多,王维就在墙壁上又画一幅,供大家观赏临摹。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王维在创作壁画时,肯定先画底稿,必然有不少绢质的蓝本。最终作品,则是壁画《辋川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侵蚀损毁无存。绢质本《辋川图》便成为正宗,广泛流传,历来被画家誉为“神品”“妙品”,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一样,传为神话。北宋词人宋方回有诗写道:“右军兰亭未足夸,摩詰辋川焉可拟。”

只可惜,到了宋代《辋川图》真迹已无法看到。

现存最好的《辋川图》是北宋郭忠恕的摹本,保存于美国。还有元代赵孟頫临摹的《辋川图》,保存于英国。另有元代商琦摹本《辋川图》,保存于日本。董其昌、文征明、郭启元等名家也都临摹过王维的《辋川图》。

值得庆幸的是,蓝田县有几位县令,有文化、有情怀,也懂艺术。在任时,设法刻制《辋川图》石刻,留存至今,使得后世得以看到《辋川图》的大概。

明嘉靖九年,县令韩瓒刻制《辋川四景图》(规格长74厘米、宽56厘米)。明万历三十一年,县令王帮才刻制《辋川图》(规格长126厘米、宽92厘米)。明万历四十五年,县令沈国华刻制《辋川图》(规格长104厘米,宽30厘米)。清道光十七年,县令胡元瑛刻制《辋川图》(规格长80厘米、宽60厘米)。

这四次刻制的《辋川图》石刻,如今都保存在陕西西安蓝田文物管理所。

最珍贵的是万历四十五年沈国华的刻本。石刻共六块,每一块长104厘米,宽30厘米,是沈国华苦心寻找到郭忠恕的摹本,又从自己家乡找来高级刻工郭世元,刻制而成。专家认为,这是最接近王维《辋川图》原貌的石刻。

仔细看这一组石刻,辋川二十景,只有十九景,缺少“辛夷坞”。县令沈国华在《题郭淑六重摹辋川图后》说:“按辋川景目有辛夷坞,纠题頞却脱漏,遍寻绎俱涉影响,故仍阙之。今图景近处,有母塔坟、鹿苑寺,山树更葱蒨可爱,乃右丞未之写,写当在其母未恙、宅未施寺之日也,也不敢僭为之补,以贻貂续之诮云。”

从流传下来的摹本可以看出,画面以别墅为主体与中心,向外徐徐展开,形成长480.7厘米、高29.9厘米的长卷。构图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居高俯瞰的视角,把层层深入的别墅、精舍及错落山水之间的辋川二十景,完全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别墅内,楼阁刻画精细;别墅外,云水流肆,舟楫往还,游人、渔夫怡然自乐。

整个画的意境,神韵淡远,悠然超尘,画思入神,绘功精巧,天机所到,学者不及。

《辋川图》里的人物,幅巾杖履,或棋奕茗饮,或赋诗自娱,人人儒冠羽衣,个个意态萧然,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那种盛况迥然不同,是一种闲云野鹤的雅聚状态。

《辋川图》呈现了王维心中的山居生活理想状态,叙事性的连景处理手法使静止的画面出现流动的韵律感,合乎人们流连山水的心理节奏,创造了一种新的山水画形式。

宋代苏东坡、秦观、辛弃疾、黄庭坚、欧阳修等都曾在诗词中赞扬《辋川图》或者引用《辋川图》为典故。还有,秦观也曾经写过观赏《辋川图》而治愈疾病的故事,他说:“夏得肠癖之疾,卧直舍中,所善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视余,曰:阅此可以愈疾。”

相欢语笑衡门前

19岁时,王维就倾慕陶渊明,并写了《桃源行》,畅想“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的“宜居”天地。

他在给朋友裴迪的信中,写道:“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他离开辋川一段,便思念心切,归心似箭,如此写道: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辋川田园交响曲”,余音绕梁至今。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