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非公经济

助力民营经济“八桂飘香”

——2023年中国(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综述

2023年11月10日 14:3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与会人士考察广西南宁市高新区广西美斯达集团公司 宋政权 摄

与会代表在广西东兴市东兴口岸考察 罗锋 摄

编者按:

11月2日至4日,由民建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年中国(广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围绕“打造市场经营便利地 促进东西协作产业转移”主题,在民主党派、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三方参与组织下,30个民建地方组织代表团代表、民建中央相关专委会委员、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有关方面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特邀企业和广西本地企业家代表等相聚南宁,通过考察调研、专题论坛、项目落地签约等形式,为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聚共识、出实招、谋发展。

让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十一月初的广西,气候宜人。

从地理版图中去看,广西的独特并不仅仅是气候宜人。放眼长量,这里通江达海,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是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更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是广西这个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沿江、沿海、沿边的民族地区区位优势的生动写照。进入新发展阶段,区位优势如何真正转化为开放发展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超大中心空间优势,加强引导产业合理有序梯度转移。

助力广西打造市场经营便利地,促进东西协作产业转移,成为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民建这个以经济为主要界别特色的参政党,紧紧围绕中心大局,积极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筹备好此次论坛,民建中央组建专题调研组于论坛举行前半月,即围绕本次论坛主题赴广西进行深入实地调研。调研组考察了北海、玉林、钦州等6个地市,与企业和重点项目召开了座谈会,深入了解自治区在打造市场经营便利地、促进东西协作产业转移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宝贵经验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为论坛的务实高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调研,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多渠道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两个循环,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在打造市场经营便利地创新突破,取得一定成效,这也为民营企业在广西发展提供了沃土。

正如民建企业家会员、华友控股总裁汪海涛所言,“当初我们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过不少地方,最后为什么选择留在广西南宁?”汪海涛坦言,站在全国看广西,看中的正是广西的区位优势,这里的港口、码头、铁路专用线等四通八达,地理位置特殊且重要,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事实证明,汪海涛的眼光是敏锐的,广西南宁已经成为华友全球两大重要战略基地之一。

“受逆全球化产业升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产业链转移的压力,沿海沿边沿江的广西无疑具有较大承接优势。”在调研中,大家也实地了解或看到广西承接的产业都实现了在转移中优化升级,落地后即是升级后的高效产能。广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叠加多重优惠政策之后,必将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一个理想之地。

从另一个维度,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广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系紧密,是融通中外的开放平台。

论坛现场,不少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都留意到,随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试验区3.0版持续升级,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合作同样迎来重大机遇。

“以时间成本为例,从重庆经上海发往新加坡的货物,经长江运输时间是15天,大概是2400公里,在上海出海后,再经过10天才能到达目的地。”调研组现场播放的ppt,向大家直观地展示出,货物如果从重庆经北部湾港发往新加坡,在境内只需铁路运输2天的时间,大概1400公里,在北部湾港出海后再经过5天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总共用时7天。相较长江通道节省了70%的运输成本,行程也缩短了2200公里,反向运输亦是如此。

地处八桂大地,与会的800多位各界代表从广西出发,从全国回看广西,从“一带一路”回看广西,一个共识尤为清晰:今天的广西开放环境更优、动力活力更足,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也更加凸显,具备推进高水平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优越条件和良好基础。

而此次非公论坛恰是通过组织各界进一步实地考察调研、专题研讨,共同把广西的优势分析好、把家底摸清楚,让更多的海内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有意愿有动力落地广西。

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是重要落脚点

广西最大的优势是区位,最大的潜力则是开放。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来自上海,以这座“开放之城”为起点,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走过10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比上海以及海南开放开发的历程,周汉民认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首次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布局自贸区,也是全国唯一陆海统筹的自贸试验区,“我们要立足‘跨境’,推动离岸贸易发展,立足‘数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立足‘创新’,推动改革开放再突破,助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刚才我们都谈到广西是进入东盟的大通道,但如果仅仅满足于通道,只发挥物流优势就太可惜了。”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对东西协作进行了多年跟踪研究与实践,在他看来,可以充分借鉴“飞地园区”等模式创新,节省运输成本的同时,把整个产业链和通道发展带动起来,“作为通道原本只是过路,现在能不能让这些原本借道出海的企业在本地停一下?也就是如何真正把整个产业引到广西、扎根广西,是未来发展的重头戏。”汤敏补充道。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杨成长,本身就是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从研究者的角度,他将宏观、产业、金融和政策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当前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更多可能性,为代表们打开了思路。

“从过去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嫁接本地优势、推动快速发展的经验已经走在前面。”杨成长认为,东西协作有经验可循,而在当前新形势下,要形成新的发展定位,“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最突出的莫过于区位等天然优势,但随着发展深入,单纯要素成本的优势已经不足以支撑产业转移的青睐,因为永远有区位优势更佳、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出现,比如部分东南亚国家。”

尊重市场,从产业转移的规律出发,西部还能靠什么?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是广西打造市场经营便利地的落脚点。

杨成长的建议是,靠营商环境的优化使在广西发展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下来。“同时招商引链、延链并与原有产业链对接形成新的产业链,把项目导入招商引资转变为专项招商引流,引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终形成制度高地、环境优地、成本洼地。”杨成长说,这样的广西也一定是企业发展的福地。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探讨交流中,大家始终认为,东西协作和产业转移一定是两个地区双赢的过程。一方面,广西要用足政策练好内功,另一方面东西协作要与税收、GDP、土地增减挂钩等相互关联,切实把双方地方政府和企业产业转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民营企业在东西协作中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40余年的风起云涌中,大量民营企业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东西协作产业转移上,民营企业依然勇担主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民营经济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指引民营经济发展方向。特别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31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28条政策举措,各地区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进一步坚定了广大民营企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极大激发了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从这个意义上,此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市场经营便利地,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和预期的应有之义。

“广西本地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营企业已经在此过程中大展身手,未来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在产业转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邀而来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营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凌忠果分析了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民营企业可以发挥机制灵活、市场敏感的优势,抢抓发展的机会,把承接转移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在东西产业转移中充分发挥扛大梁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变化,国际因素深刻影响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形势下,我国的产业发展将呈现新的动向,对民营经济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020年初开始,周汉民在上海密集走访了400多家企业。从民营企业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对惠企政策表示欢迎,期盼能继续增加企业获得感,“建议广西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细分领域特定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让政策既简洁明了又直达企业痛点,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三个平等’落实、落细、落地,更有效回应广大民企的殷殷期盼。”周汉民表示。

除了上海,还有一个更大的“样本”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界》杂志社社长李兰。她通过对2023年千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结论的分析和梳理,为大家带来了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的宏观图景。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调查所涉及的‘当前发展中遇到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与以往相比主要困难发生了变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选择比例明显增加。同时,认为‘维持企业经营的压力很大’的描述‘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超过八成。”李兰介绍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结论是,尽管如此,仍有一半以上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认为未来会越来越好。

选择了才有机会,相信了才有可能,这就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李兰认为,当前正处于民营企业家信心恢复的关键时期,应当把稳定预期、重塑信心、增加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贯彻“民营经济31条”落实力度作为重点,深入对民营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充分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完善对企业家的容错帮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氛围。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从党和国家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此次论坛现场内外,与会企业家们感同身受。而除了政策扶持,还有像浙江万洋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按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资源共享、产融互动”的模式,帮助中小企业“抱团取暖”集群式转移,通过民企之间的互帮互助,实现在转移地落地生根。

潮涌八桂、逐浪成势。

3天时间,参加论坛的800多各界代表踏“浪”而来,满“载”而归。不同的是,他们把对广西开放开发战略实施的关注留在了广西,把服务和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通过项目签约留在了广西,也把与地方发展祖国繁荣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心留在广西。(记者 包松娅 通讯员 罗锋)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