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校外培训之风,减弱了吗?

2023年11月15日 14:39  |  作者:位林惠 王慧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 位林惠 王慧文)一直以来,校外培训之风愈演愈烈。10月15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校外培训行政执法方面第一个专门性法规,《办法》明确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紧接着,各地开始行动。陕西省召开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培训班;广州市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经营,全市400家机构接受统一培训;福州市教育局等突击检查,对校外培训联合开展执法行动;黄石市“双减”工作专班开展专题培训会……

各地紧锣密鼓地行动,是否让一度大肆盛行的校外培训之风有转弱的迹象?记者深入北京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深度调查。

上课,上课,还是上课!

10月21日,星期六,中午12点50分。

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五环外某小区临街的一个两层小楼外,记者看到几个五、六年级模样的学生提着书袋正往楼上走,询问其中一个女孩,被告知是来上奥数课。

“是要参加竞赛吗?”

“是的。寒假有‘希望杯’的考试。”

培训在继续,“杯赛”仍在进行。

在记者加入的一些家长群里,群主不定时会发一些往届学生的简历模板,记者发现,这些孩子都是多个奥数竞赛奖项加身,其中不乏一些已被明令禁止的竞赛项目证书。殊不知,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经开始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多个违规竞赛相继被拉入“黑名单”。但重拳出击之下,各类违规竞赛依然改头换面“重出江湖”。

“目前AMC8竞赛成绩在国内小学阶段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特别是一些想要冲击小升初点招的孩子,最好是参加AMC8,并且在AMC8竞赛中拿到一个满意的成绩。”在群里,记者看到群主陆续发送即将进行的“IMC”“AMC”“希望杯”竞赛的报名链接并附带一些说明,紧接着,还会发一个“考试冲刺班”的报名链接。很快,两个报名接龙都摆起了长龙。

各种竞赛和培训的报名消息在各个家长群之间迅速传播,焦虑的氛围在不断蔓延,压力最终都来到孩子身上——“想要竞赛取得好成绩,就得上培训班,我们已经上了两个奥数班,可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一等奖,六年级最后一次考试机会了,好担心呀!”一位“海淀妈妈”向记者吐槽。

竞赛常常换“马甲”

家长们如此痴迷各类学科竞赛,有培训机构的加持,背后是重点学校的“点招”政策。

“如果我们想被这些学校‘掐尖儿’,就需要参加各科各类的比赛,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奥数,只有取得相应的奖项,才有机会叩开重点初中的大门。”据记者了解,以奥数类竞赛为例,在北京,目前最主要的奥数竞赛是“四大杯赛”,即“迎春杯”“希望杯”“华罗庚金杯”“走美杯”(已经退出)。如果能在这些比赛中取得一、二等奖,孩子进入重点中学的机会将大大提升。

竞赛也常常换“马甲”。2023年上半年“大师赛”“希望杯”等陆续被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定义为“黑竞赛”之后,“IMC”“AMC”又粉墨登场。用群里培训老师的话说:“先解决‘有’(奖项)的问题,再说‘好’(奖项等级)的问题。”

“游击战”还常常存在于学科竞赛的考试现场。

一名参与奥数竞赛培训班的家长介绍,“线上考试动辄收取200、300元的报名费,线下会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比如4天的夏令营收取3980元,然后打着游学的名义,在某一天组织一场考试。”该家长透露,“今年孩子参加了希望杯,8月初北京暴雨肆虐,主办方硬抗着要拉孩子们出去考试,后来家长们极力抗议才暂停。但交了的钱培训机构是不会退的,主办方延期后改为线上考试,考完可以继续参加夏令营,不过据我所知,大多数人都选择不去了。”家长坦言,“毕竟大家一开始就是为了这场考试,相当于花3980的高价参加了一场线上考试,只为这一纸证书。”

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家长趋之若鹜

为了避免检查,培训课常常从线下改为线上,“培训机构的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建个群,然后拉家长进新群。我们家长也要实时关注群内通知,避免错过加入新群的机会。”家长说。

尽管如此,一批又一批家长仍然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地在各个培训机构群里游走,给孩子规划着一个又一个学科培训与竞赛。

每隔几天,群里还会出现一个二维码或者腾讯会议号码,主题大多为“专家聊上岸”,邀请群里的家长线上听课。询问其中一位家长才知道:“专家就是培训机构的老师,他们了解招生校的特点,会告诉你每个学校重点看孩子哪些方面,想要获得入学资格需要哪些证书的加持等,老师甚至会点评孩子的简历,这方面,他们比较有经验。”

除此之外,一些独属于“小升初”家长的“暗语”也被培训机构频频创造,“XWB=希望杯”“DLM=大联盟”……以缩写为代表的“暗语”成了家长群里的通用语言,假如家里没有一位面临“小升初”的学生,一般人很难参透其中的含义。

几年里,当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一纸证书竞相奔走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频频发声“提醒”。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竞赛应坚持公益性,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主办方、承办方不得向学生、学校收取成本费、工本费、活动费、报名费、食宿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费用,做到‘零收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竞赛活动成本。”

2019年,教育部审核并公布29项竞赛名单,严控竞赛数量,所有进入白名单的竞赛坚决做到“零收费”。

2020年,教育部公布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35项竞赛入选。

今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其中提到,“黑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有关公司和个人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散布“考试获奖,助力升学”谣言、贩卖焦虑、非法敛财,属违法违规行为,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而且涉嫌诈骗。

针对未经审批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行为,《办法》也做了明确处罚说明,第十八条根据行政处罚法授权(第十三条),明确了擅自有偿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的情形,列举了“转线上”“转地下”“换马甲”等三种隐形变异行为及兜底条款,规定了警告直至10万元以下罚款的法律责任。

尽管如此,培训机构依然层出不穷,毕竟一次处罚,通过办三五个班就能迅速补上“窟窿”。

对于违规竞赛带来的后果,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组织不规范,违规竞赛充满了不公平、内幕交易等情况,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正公平。此外,竞赛内容过于超纲,设置不科学,往往名不副实,反而易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家庭支出;另一方面,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学校为了提升学校知名度或家长的认可度,对违规竞赛不仅不制止,反而乐于借获奖来宣传学校,造成虚夸的校风,危害更大。”

对此,一名学生家长表示,虽然明知道这些隐形的培训行为是违法行为,但依然会报名参加。“现在要上好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考试这一个途径,要改变这种局面,最根本的是要扭转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选拔机制。”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