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休闲>资讯

木版水印:“老技艺”有了“新面貌”

2023年11月24日 14:1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李冰洁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外国友人体验木版水印。

日前,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150余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参加,展示了各地独特鲜明的历史底蕴和非遗传统技艺的文化魅力。其中,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给不少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最近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活动中,荣宝斋木版水印更是凭借创新展示体验方式,走入了国际友人的心中。

为了近距离接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走进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深入了解它在传统技艺上的创新发展。

“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瑰宝

齐白石的《福寿》、吴冠中的《江南小景》、于非闇的《茶花纹鸟》、范曾的《观世音菩萨造像》、史国良的《阿娜尔罕》……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走廊的墙壁上,琳琅满目悬挂着许多著名艺术家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来到了某个精品艺术展览,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足以乱真的木版水印作品。

“你看范曾老师的这幅木版水印画作上,还有他的亲笔题签。”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孙红霞告诉记者,木版水印作品的精良程度,受到了许多艺术家本人的认可。都说木版水印是“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瑰宝,看来此言不虚。

整个工艺坊按照木版水印的工序,分为了三个大的工作区。在孙红霞的带领下,我们先走入第一道工序勾描的画室。屋子里安安静静,每个画师都在埋头工作着,甚至根本没有人注意到我们的进入。一位年轻的画师正在勾描白雪石的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是桂林象鼻山景色,山石陡峭、树木青葱,还有船夫泛舟漓江之上。

据孙红霞介绍,勾描工艺就是画师先用赛璐珞纸(一种不透水的透明胶纸)覆在书画原作上勾勒出来,把画稿上所有同一色调的笔迹分归于一套版内,画面上有几种色调,便分成几套版。拿白雪石的这幅六尺画作来说,最终分成的版数不少于200套。然后按照分就的套数以墨线,再勾描到一张张很薄的雁皮纸上,作为雕版所需的底稿。

“勾描看似简单,但对于画师的水平要求很高,要将画面上的线条、皴擦和色块,以及深浅浓淡层次和笔墨情趣都通过勾描如实地反映出来。”孙红霞说,画师们勾描时必须静心凝神,甚至屏住呼吸来保证原画笔触细节能够完美地呈现。

画好雁皮纸稿后,就可以进入第二道工序刻版了。刻版室中,另一位木版水印传承人、高级技师崇德福正在给刚入职的学徒讲述他的刻版经验,这在工艺坊是司空见惯的场景。“刻版大多采用纤维细密、软硬均匀且长时间放置不会变形的杜梨木,师傅会将勾描好的雁皮纸反贴在其上,用刻刀将墨线雕刻成凸出的线条。”孙红霞说着拿起一块已经刻完的木版递过来,原本以为勾描出原作笔迹的粗细、曲直、枯润、刚柔已经很值得惊叹了,而刻板师需要持刀如笔、削木如泥地把画作技法和神韵惟妙惟肖地雕刻出来,则是更令人称奇。

三个工作间中最大的是印刷间,一进屋便仿入仙境,雾气缭绕间,稍远一些的印刷技师面貌都几乎看不清。对于为何要开着两台大型加湿器,甚至技师操作台上还会再放一个小型加湿器,造成整个房间雾气蒙蒙之感,孙红霞为记者解惑道:“印刷前要准备与原作基本相同的宣纸,而宣纸具有一定的伸缩度,为了保证每个版套的准确性,这个房间必须是一个密闭的潮湿环境,湿度要在80%以上。而且比起写意,工笔画的精确度和细腻度更高,要求的湿度也更高,所以有的技师台面上会再多放一个小型加湿器。”

这也正是木版水印的精髓——“水”的由来。其实在印刷时,除环境加湿外,整个宣纸也是被喷湿的,而且印制过程中“掸”颜色时也需要在木版上刷水,使颜料更好地融合在木版上。

“刷、掸、砑”是印刷工序的三个技法,即用棕刷、毛笔按照原作绘画技法把水墨和颜色掸刷在刻好的木版上,再将画纸覆盖其上,以棕耙砑印,通过对浓淡干湿的控制,完美复制出原作所特有的艺术风格。“所以国画墨迹晕染的地方看起来也不会死板,就好像真的画上去一样。”孙红霞说。

小小巧思 大大收获

参观完制作工艺,还可以亲身体验一把自己制作的木版水印画。之前来体验时,只能用一块线稿版,在单薄且易有褶皱的宣纸上印一个单色轮廓。或者若想要体验套色印刷,必须先由师傅印制好整个画面,最后只留一块版给顾客来体验,参与感和成就感并不充分。

今年荣宝斋木版水印中心全新设计研发出“木版水印技艺非遗体验装置”,可以完整体验整个印制步骤。别看是灵光一现的创新小巧思,其实为整个木版水印的展示传播解决了瓶颈问题,收获的好评多多。

“我们每次出去参展,最头疼的就是要把一整张工作台都搬过去,一个人根本搬不动,占地方、占人力不说,有的展会也会因为本身提供展台或者风格问题,不让我们自带桌子,可他们提供的桌子根本无法使用。”木版水印高级技师文壮说,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他们很长时间。直到今年“木版水印技艺非遗体验装置”投入使用,从几人抬着的大工作台到一个人拎起来就走的小箱子,大大提升了便携程度。

除便携外,这套装置还有一大妙处:将提前装裱好的空白画轴插入一侧凹槽内,抽出展平固定到另一侧,画轴下方固定一块亚克力凹槽,然后通过更换固定在与凹槽同尺寸亚克力板上的套版,达到完整体验从线框到各个颜色叠加、最终呈现一幅画作的完整套版印制体验。印制完成后,体验者可以将画轴卷好带回家,就是一件可以直接悬挂展示的自制木版水印艺术品。

“这个装置在今年参加的展会上成为了一大亮点,展台前每天从早上开展到晚上闭展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工作人员除了吃饭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孙红霞说。

“参加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主办方特意邀请我们把这个作为非遗创新的案例,做了一次分享。”文壮感慨道:“画轴抽拉固定,灵感来自于偶然间注意到的荣宝斋美术馆卷画器。只是没有想到,在我们看来是一次很小的创新尝试,却收获了这么多人的喜爱。”孙红霞也说,展会上很多外国友人体验印制了《熊猫》图后,非常开心地举着自己的作品和工作人员合影,两大本留言册被写得满满当当。

从“走出去” 到“走进来”

近年来,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也在积极实践非遗进校园,并组织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参观体验。

荣宝斋的技师现在都是直接拎上几套体验装置去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都非常好,甚至在学校体验完后,有老师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带着自己的父母,来到荣宝斋实地参观、深入了解木版水印技艺,遇到喜欢的作品也会购买回家。“可以说,有了这套创新装置,我们才真正做到了‘走出去’和‘走进来’。”文壮说。

荣宝斋也常常遇到一些顾客,在刚看到木版水印作品时会询问为什么名家的复制品售价也不便宜?普遍认为“这不就是拓印吗”,或者“我也可以买扫描复制件”。但是参观完整个制作过程,或者亲身体验后,都会转变思维,知道了这项技艺多么繁琐复杂,且每道工序对技师的艺术水平和理解力要求也极高,才明白为何它能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甚至反过来建议他们可以把价格标得再高一些。

“其实体验者不需要做得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这项技艺有个基本的概念。”文壮表示,只有让人们通过简单但又有成就感的体验,接触到这项技艺,才能有更多的人喜欢它、愿意去了解它,甚至选择从事这项工作,从而真正实现木版水印技艺的活态传承。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