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政协人语

让持续创新成为企业“基因”

2023年11月30日 08:51  |  作者:王桂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从“培育”到“加快建设”,体现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纵观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历程,都是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相伴相生,能保持基业长青的企业,都以高研发投入作为核心驱动力,形成难以匹敌的技术储备护城河,其创新成果往往对行业、国家、全世界都具有革命性影响。微软长期以来的高研发投入带来了Windows系统强大的技术和生态系统;一流的技术研发体系确保华为在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发布的华为Mate60系列手机更是跑出了芯片追赶的“中国速度”。

中国企业与中国经济同呼吸共命运。改革开放前30多年,我国基本都是增量市场,在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未被满足的情况下,凭借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利用低成本优势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承接产能转移,形成了“贸工技”发展模式,诞生了海尔、比亚迪等一流企业,在家电、汽车等诸多领域,逐步从“市场第一”成长为“产量第一”,成为世界工厂、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发展由增量市场转入存量市场,成熟技术转移的红利已逐渐消退,面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打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跟踪创新路径受阻,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我们迫切需要从“市场第一”“产量第一”走向“世界第一”,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唯有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有能力穿越代际变迁、勇闯无人区的世界一流企业,在科技革命和时代变革大潮中抢抓机遇、持续创新、做大做强,从源头创新,打造创新链,方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的转变。

发挥“政策引导者”作用,让企业更有底气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被视作检验世界一流企业的“试金石”,企业一旦站上创新的潮头,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之以恒,通过持续性的高研发投入为企业带来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更高美誉度的产品,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溢价和盈利空间,而企业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帮扶。要综合利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从制度设计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优化企业研发经费统计方法,统一企业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加计扣除税收规定三类口径,为企业减负增效,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并行资助、分阶段支持等模式,利用政府采购、示范应用、场景创新等政策工具,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激发“创新主力军”潜能,让企业更有能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企业位于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核心,具备引领产业技术突破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能力,亚洲“四小龙”的转型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经济突围靠一流企业。要从制度上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支持企业在产业链跃迁中“挑大梁”,探索建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机制,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从跟随式的逆向创新向引领式的正向创新转变,创造更多“世界首创”和“单项冠军”成果,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构建“大兵团作战”格局,让企业更有干劲攻克战略必争的山头。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将推动更多的制造型、服务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进而使企业实现从生产链主导向创新链主导转变,并实现创新链的全流程整合。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用户、金融及专业服务机构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构建企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功能定位明确、目标激励相容、成果产出高效的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在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的融通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成体系攻克“卡脖子”难题,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