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药香穿越古今银针连通中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谈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2023年12月06日 10:3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杨冰 本报记者 陈晶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医卫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现在提到中医药要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我觉得就被赋予了很多新的意义。”不久前,“2023中医药杏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江西省九江庐山市举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显参加大会。会议期间,王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了他对中医药走向世界、中西医并重以及重视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理解和看法。

一所建在德国的中医院 架起中医药国际交流的“桥梁”

“北京中医药大学德国魁茨汀医院(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是德国第一所中医医院,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在谈到如何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话题,王院长向记者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开创性地于1991年在欧洲建立分院——德国魁茨汀医院,作为重要的中医药国际交流窗口,载入了中德外交史册。

魁茨汀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四周山木环绕,环境清幽。由于当地森林覆盖率高,盛行自然疗法,当地居民对中医持甚为开放的态度。“东直门医院常年派驻在魁茨汀医院的医生以及工作人员15人。医务人员采用纯中医手段, 像针灸、推拿、艾灸,为当地居民提供非药物疗法,中方的厨师通过制作药膳,传播中医食疗理念。”王显称,目前该医院有80张床位,中药使用率100%,都按照传统方式煎煮成汤提供给病人服用。

据了解,魁茨汀医院不仅是第一家合作建立的海外中医院,而且还是德国唯一一家保险公司付费、收治住院病人的中医医院。

“你们想不到在德国的中医院还能使用医保报销吧。”王显向记者坦言,该医院每年接诊患者约1500人次,95%以上的住院病人由医疗保险覆盖,迄今仍是唯一享有国外医保的中医医疗机构,被誉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

“来预约中医诊治的大多数是疾病长期积累且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希望通过传统中医来改善和调理。中医治疗多为长期护理和调理,所以大部分派驻在德国的中方人员一待就是2至3年,有的院长甚至工作到退休。”王显说。

“30多年来,我们坚持一批一批将人员派到德国去,和德国特别是和巴伐利亚州形成了很好的合作。德国迪根道夫大学也经常派专家来东直门医院,进行交流互动。德国每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的学生也非常多,这些学生从北京中药大学毕业回到德国后,中方的医务人员会指导他们将所学的中医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际治疗中,让他们在德国中医院工作就业。”王院长感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迪根道夫大学,已经上升到大学层面的合作,它带来的不仅是提供医疗服务、文化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在提升中医药的中外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王显认为,中国的中医药大学和中医院要坚持将全球视野作为办医的着眼点,要丰富和完善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展示窗口,形成跨越国门的中医大医疗圈。

中医、西医优势互补,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从治病来讲,两者都关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病人来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能解决问题才是有用的医疗手段。”谈及如何正确看待中医、西医的问题,王显表示,有些人认为中医无法解决急症,但是像突发心脏病、脑梗、脑溢血等方面的一些急症,尽管西医的抢救措施十分发达,也有处理不了的时候,猝死发生率仍然很高。这种状态下,“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各取所长。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近几年,国内的大型综合西医院开始重视中医,不少都建立了中西医结合的科室,这说明西医的观念发生一些改变,觉得中医是有道理的。”王显向记者介绍国内部分综合医院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几年,经过科学家的努力,逐渐把中医的科学原理说得比较清楚。屠呦呦教授团队从中草药中分离出的青蒿素,就是用现代化技术和语言让大家理解新中药,挽救了很多疟疾病人。”在王显看来,用现代的语言把中医的事说清楚,是让大家接受中医的一种途径。

“我还是科室主任的时候,那时的中医院有些排斥西医手术,认为中医院如果有手术就‘西化了’,就搞得‘四不像’。现在来看,这种观点比较片面。”王显补充道,“病人到中医院后,心梗、脑梗了也需要急救。中医院如果没有一套急救手术、急救措施,这个病人就危险了。所以,现在医生都认识到,只要是医院都得有急救,不管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我认为这是这几年一个很大的改变,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最生动的实践。”

以“病人”为中心,不以“病”为中心。王显表示,无论中医、西医,都不能包治百病,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医、西医这两种独立的医疗体系,优势互补,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传承中医药文化,要从青少年抓起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素养问题,积极鼓励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这些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了系列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进校园活动。

“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与通州区运河中学、潞河中学合作,开展了‘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岐黄小中医人’拓展课、‘中医适宜技术体验’等适合中学生的中医健康科普活动。”王显介绍,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的医护人员通过图文介绍及结合经典中医故事、临床中常用经方为例,带领同学们生动形象地了解中医,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一粒中医种子,充分感受中医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们会搞一些发明,例如用中药做香皂、做牙膏,做得都非常好。中学生的能力超出大家的想象。”在王显的老家河南南阳,当地一所中学有个中医药实验班,那些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了中医基础知识能实际运用到生活中。“所以说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做起,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而且从目前不少地方的实际来看,也产生了效果。”王显强调。

在谈到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王显介绍,“前几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办起了少年班,从初中开始系统性培养,直至本科毕业。青少年记忆能力强,从小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目前这批从少年班出来的学生,如今大多数已成为相应领域的骨干,这也说明中医药人才培养要从年轻时开始。”

“培养中医药人才,既是学习知识技艺的过程,也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青少年传承中医药文化是当今热门话题,各方都做出不少行动与努力。”王显表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未来将在青少年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多做探索,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感知中医文化的魅力,让中医文化在使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