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资讯

离婚案件中的“儿童权益代表人”

2023年12月19日 09:3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基本案情:

李某(男)与沈某某(女)结婚2年后生育一女李小某。因李小某患有遗传代谢病,并伴有脑萎缩、癫痫等,双方在对待孩子治疗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导致双方感情破裂,故李某起诉至法院,要求与沈某某离婚,并要求女儿李小某由沈某某抚养。沈某某同意离婚,但拒绝一人抚养女儿。父母双方都不想抚养的情况下,涉案儿童李小某又是幼童,加之患有疾病,无法为自己发声。

法院在收案后第一时间组成专项合议庭,同时委托区妇儿工委办工作人员作为李小某的“儿童权益代表人”参加本案诉讼。为了解李小某的生活状况和基本病情,儿童权益代表人先后走访了原、被告的单位、所在居委会、李小某的就医医院,了解到李小某目前不能翻身、不会说话、大小便无法自理、丧失咀嚼功能、饮食要特别制作和喂养,需要24小时护理照顾。经法院与原被告沟通协商,推荐一名家政护理员为李小某进行护理,护理费用由原被告负担。

本案中,“儿童权益代表人”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代表李小某全程参与了庭审,当庭出示了去原被告家现场拍摄的照片、视频及病史资料等,并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表达了对于抚养权、抚养费及探望权的主张。权益代表人还建议,原、被告间的财产分割不能影响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原、被告从双方共同财产中划拨一定金额作为专项保障金由第三方监管,确保李小某日后医疗、护理等需求。在各方调解下,原、被告达成协议:离婚后李小某由被告沈某某抚养,原告每月固定支付抚养费并行使探望权,其余夫妻共同财产归被告沈某某所有。结案后,承办法官以及儿童权益代表人多次了解后续情况,目前李小某状况较为稳定,父母都对其倾注了足够关爱。

法律评析:

在离婚诉讼中,部分婚姻当事人只关注婚姻关系的解除和共同财产的分割,容易忽略甚至侵占未成年子女利益。在此类情况下,可以由中立的有公益心的第三方作为儿童权益代表人直接参与诉讼,代表儿童表达其身份、财产权益的诉求,制约父母的不当行为,保障儿童利益的有效实现。本案中,区妇儿工委办和妇联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担任“儿童权益代表人”,让困境儿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有利于促进儿童福利社会化的进程。该做法符合民法典第1041条第三款“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的规定。又根据民法典总则编第26条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本案离婚双方当事人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本身都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然而,在离婚时,却无视对子女的监护责任,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愿直接抚养孩子,这是漠视孩子利益的违法做法。所以,本案法院在审理中,让公益人士担任未成年子女的“儿童权益代表人”,是维护孩子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值得在司法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好做法。

(本文摘自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读书成果《学好用好民法典》一书)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