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对话 评论 产业 星语

首页>影视>评论

《问苍茫》三题

2023年12月21日 09:14  |  作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湖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问苍茫》从剧名上就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感。该剧名显然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但择取其为剧名,实则颇具匠心。一则让该剧弥生强烈的诗性气质,二则赋予该剧以理性哲思:谁问?为什么问?答案为何?揽观全剧之后,确实觉得该剧称得上是近几年来同类题材电视剧的高质量之作。

GetAttachment

一、 绘时代苍茫之景

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影像作品,可谓夥矣。远的不讲,2013年,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就曾播出过一部49集的电视剧《毛泽东》,完整展现伟人的一生。《问苍茫》则放弃了全景式展现的方式,转而吸收了《觉醒年代》的经验进行创作。两者分别以1921年建党这个中心时刻为叙事基点,后者叙述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理论思想上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性问题;而前者则选取了青年毛泽东1921年至1927年间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横截面进行刻画,从实践上回答在波诡云谲的新旧交替时代如何实现革命的路径问题,两者不但在历史层面,也在艺术层面上构成了一种前后相承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问苍茫》可视为《觉醒年代》之“续”篇。

1921年中共一大完成建党伟业之后,随即进入到发展党员,壮大组织,领导革命的新阶段。电视剧《问苍茫》以青年毛泽东的探索行动为中心,呈现了第一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革命的复杂形势和广阔的社会空间,而在叙事层面则形成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毛泽东自身的革命活动。一大结束后,毛泽东首先领导了湖南的劳工运动。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黄爱、庞人铨的劳工会,继而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党的三大确立国共合作方针后,毛泽东进入国民党上海党部工作,嗣后因病回湖南韶山冲老家养病并领导当地农民组织农会进行革命活动。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毛泽东赴广州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揭露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破坏国共合作革命的阴谋,与彭湃一起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党培养农运干部,处理蒋介石发起的中山舰事件,后至武昌主持国民党中央农村讲习所,及至最后的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暗线则是毛泽东在这些革命活动中对中国共产党能否以及如何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探索。通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他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时也认识到中国最广大的群体是农民而不是工人,并进而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这一光辉的文献中开宗明义地就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经1926年12月中央汉口特别会议的党内争论之后,又返回湖南农村开展了为期32天的实地调查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进一步回答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毛泽东的探索,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历史自觉性,展现了我们党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优良作风形成的历史过程。

在双线叙事的安排下,《问苍茫》还通过多重叙事空间展现国共合作革命的历史复杂性。湖南是毛泽东领导和探索革命道路的具体空间。上海则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以陈独秀为核心的党中央既领导了革命,又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不敢与国民党反动右派做坚决斗争,以致最后让党和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广州则是革命的大本营,但同时也是国共两党,反动势力和革命力量斗争的前线。通过交叉剪辑的艺术手段,使得这些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件具有了逻辑上的对应关系,强化了叙事推进的节奏感和视觉空间的多样性,以此在情节上形成了较好的吸引力,绘就了这一大革命时代的苍茫之景。

二、 状革命日常之态

《问苍茫》并没有将伟人和革命从人的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加以表现,反而是在日常化的书写中铸就了革命者的思想高度和人性深度,从而形成与观众的深入共情。

首先,电视剧细腻地呈现了毛泽东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和生活情状。在电视剧中,虽时有分离,但不论是在湖南、上海、广州还是武汉,毛泽东的家庭生活一直贯穿始终,其“携眷革命”的情景在电视剧中首次得到细致展现。他与霞妹(杨开慧)志同道合的夫妻情坚(也包括江海客的“冲突”),与岸英岸青游戏互动的父子情浓,与毛泽民、毛泽覃、菊妹子相互牵挂的兄弟(妹)情深,加上王仁君在表演上对青年毛泽东外柔内刚,上下求索的精神状态的准确把握,都让观众看到一个爱亲人,重手足,有血有肉的伟人的另一面。惟其如此,其为革命的献身才更让人信服和动容。

其次,电视剧铺陈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塑造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有些角色甚至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剧中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多达数百人。通过以毛泽东为核心,编织了各种力量之间人物关系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赋予电视剧以历史现场感。孙中山面对军阀势力和党内纷争的无力,陈独秀在共产国际指示与中国革命现实之间的徘徊,汪精卫面对国民党元老势力的优柔寡断,陈延年不满“老头子”的率真,西山会议派的政治算计,乃至于蒋先云、周恩来、张静江等,也都形象鲜明。其中对蒋介石形象的塑造尤堪分析。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和野心家,蒋介石通过紧跟孙中山获任黄埔军校校长,进而在两次东征陈炯明的过程中积累军中威望,实质上掌握了国民党的枪杆子。他一直假借革命左派面目隐忍,一旦获得时机,就在国民党二大上迅速上位,并通过炮制中山舰事件一举成为国民党的核心,并在北伐中挟持国民党党政机构迁都,满足自己的独裁野心。电视剧将一个自视颇高,心机深沉,手腕灵活,假借革命壮大自己并进而反革命的蒋介石刻画得如在目前,呈现了蒋介石这一形象的立体感。

第三,电视剧重视关键场景的再现,给电视剧提供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历史信息。安源煤矿的井下情景再现了工人牛马不如的生活境况;韶山冲对进入祠堂的妇女施以沉潭家法、地主团总屯粮居奇意欲赚回削减的二成租子等,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思想和社会关系上受到的深重压迫;国民党上海党部和中央宣传部内的斗争,则透露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任人唯亲,右派反动的本质。至于陈独秀喜爱的肉蒸面、毛泽东爱好的辣椒酱、马林不敢尝试的臭豆腐等,都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赋予电视剧可信的时代感,给予观众亲近感。

三、 写创业青春之美

《问苍茫》广阔的时空环境,复杂的人物情节,重大的主题立意,都让该剧具有典型的史诗性特征。但其讲述的故事离现在已一个世纪,怎么让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跨越百年与之共鸣共情呢?电视剧延续近几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探索的成功经验,在大气磅礴的史诗性追求中,以年轻态审美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成长和共产党人初创期的革命事业相互映照,共同谱就一曲伟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青春创业史,从而在情感和价值层面与当代观众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电视剧既写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年轻共产党人,在面对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勇于担当,敢于探索的青春锐气,也写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艰巨挑战与苦难挫折,而其中同志之间的分歧又是最让人苦痛的。面对初创的共产党和反帝反封建的艰巨革命任务,路在何方?陈独秀最先试图坚持独立自主,但在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一个支部的情况下,也只能执行指示,“就让我一个人来承担”的感叹颇有无奈的悲壮之感。李达、张国焘等,最先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其后又与毛泽东在工农路线上形成分歧。陈延年、彭湃和毛泽东虽然坚持农民革命,但又与党中央对此的认知产生分歧。这一群为共同的革命目标而成为同志战友的人,虽然对革命道路的认知不同,但信仰却同样坚定热烈,充满革命事业的激情。

电视剧在美学表现上,善用赋比兴等中国传统诗学手段创造富有联想意义的叙事表达来增强故事的审美信息丰度,形成值得观众深入品味体悟的美学空间。雪窦寺禅师以“施主之青云,当自南方起”对蒋介石的开导;陈独秀以嗡嗡蚊虫声意指军阀;朱少连送毛泽东红伞互文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毛泽东以盆中新树需要额外支撑喻指汪精卫可能的立场;农讲所结业时贴火把形象化星星之火等,乃至于新阳、油灯、红旗等以物相喻引发观众情思的场景比比皆是。电视剧还常用音乐和诗歌拓展画面叙事的含量,激发观众的联想。如剧中多次出现的《国际歌》,送别友人时的《三套车》,与杨开慧分别时在船上写下的《贺新郎·别友》都形成激发观众思绪的审美效果。另外,该剧有大量的会议场景,原本难以处理,但剧中却每每能在会议中以“演讲”的形式形成情感和故事的小高潮。如铁路工人大会,毛泽东以“我们为公理而战,我们为正义而战,只要我们坚持,胜利必将属于劳工!”的演说,瞬间将悲愤化作热血力量。在韶山建立农会,在农民讲习所与学员交流,则在答疑解惑娓娓道来之间,展现坚定的革命立场。而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会议上与不同势力的交锋中,则立场鲜明,寸步不让,让观众感到痛快淋漓。

《问苍茫》在电视剧中首次深入展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宏阔历史,创新性地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主的群像式人物系列,艺术地表现了“两结合”中的第一次结合在中国最先的具体实践,并以年轻态审美创造形成了极富情感与价值共鸣的美学空间,的确可算得上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收获。

(作者张斌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