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移民生活 幸福悠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见闻

2023年12月22日 10:14  |  作者:许安强 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2月22日电(许安强 记者 王菡娟) 2011年12月20日,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蔡湾移民新村迎来最后一批内安移民,标志着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正式落下帷幕。

故土难离,只有落到自己身上,才能够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为了南水北调千秋伟业,34.5万丹江口库区移民告别故土和亲朋,奔赴一场未知的新生活。

12年过去,河南、湖北两省出台帮扶政策,倾斜发展资金,想移民所想,办移民所需,逐步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移民发展目标。

岁月是一条长河。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移民生活过得怎么样,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9周年之际,记者深入移民新村,从中找寻答案。

河南:有一种幸福叫南水北调移民

近年来,河南省水利厅(移民办)统筹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后期扶持工作,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有力促进了丹江口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

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后,河南省水利厅通过开展南水北调美好移民村建设和“五星党支部”创建,加快移民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增收致富,大大提升了南水北调移民幸福指数。

自 强

黄建伟今年54岁。2011年,他们一家人从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黄桥村搬迁到许昌市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移民新村。

做卤肉是黄建伟在淅川老家独有的手艺。新村对面是库庄镇中学,因为“食品卫生干净,味道好”的口碑很受欢迎,所以,每天他准时出摊儿。

现在和过去有啥不一样?黄建伟说:“过去在库区生活,吃水要到水窖里挑。若是晚上,漆黑一片,不打手电筒找不到路。现在,路灯把全村照得亮堂堂的。”

“每到中秋节,全村人围坐在移民新村广场上吃月饼、赏月亮。村干部在腊月二十三述职,表彰社区‘好媳妇’‘好婆婆’,给居民发放春节礼品。”黄建伟说,搬迁以来,村里陆续发展了莲鱼共养、农家乐、智能化温室大棚、家具公司等项目,全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0000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必须用到村集体。”黄桥社区新村始终坚持这个原则,“除了为村民交纳水电费,集体收入还用来完善基础设施。去年村道铺了沥青路面,游园安装了健身器材,屋顶发展了太阳能。”黄建伟说,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好,他挣钱的动力更足了。

移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该移民新村党支部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一批支部过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的“五星党支部”。

45岁的刘巧勤在村集体项目家具公司干的得心应手。家具公司的各类柜子,远销长江三角洲一带,带动了移民新村和周边村庄群众就业。

在车间生产线上,刘巧勤熟练地把一块块板材上的胶印清理干净,“我以前在上海打工。有了孩子后,就不想出去了。目前我一个月有近3000元收入,能替爱人照顾家庭,很知足。”

有两样事情让刘巧勤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发放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奖学金。新农村医疗合作保险费用个人一年交纳380元,村里为每人补助80元。”话语中,除了感恩党中央的好政策,有一种幸福叫南水北调移民。

GetAttachment

在家门口家具厂就业务工的许昌市襄城县黄桥社区移民新村村民。

惬 意

在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一块牌子映入眼帘:国家级3A景区。

一个移民新村,创建3A景区?绕村一周,为之折服。这里离郏县县城1.5公里,便于产业集中发展和村民灵活就业。这里建成了丹江情生态园、丰润采摘园、小白兔亲子乐园、羊肚菌种植基地等村集体项目。这里村强民富。目前村集体年收入5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600元。

今年“五一”期间,仅小白兔亲子乐园一项,每天接待游客3000多人。一个移民新村,依靠规模养殖、大棚种植和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驶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致富大道。

马湾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泉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村里采取三项措施,一是积极调整租费。企业年租金从8%调整到5%。二是注入后扶项目资金,升级改造连体大棚,增加恒温调节系统。三是利用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屋顶安装光伏项目。

今年62岁的宝丰县周庄镇马川移民新村村民张有林说:“我过去是想吃肉吃不起,一个月吃一次肉。现在也是一个月一两次,为的是养生。”茶几上的两瓶保健品冬虫夏草和高钙驼乳蛋白粉说明了一切。

“我和老伴儿在村移民后扶产业园打工,过去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冬天一般靠晒太阳打发时光。”张有林现在非常注重健康生活方式,自村里通了家乡的南水后,他学会了品茶,抽烟也上了档次。

在马川移民新村周边,56座占地5000多亩的智能大棚展现在眼前。从传统菌类种植到大规模发展珍稀食用菌,这几家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壮大,宝丰县也成为中原珍稀食用菌生产强县。

马川新村党支部书记全双超说,全村26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移民后扶产业园,在园区有活干,村集体每年分红30余万元,202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园区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

牵 挂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因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3日到访而远近闻名,村民邹会彦也因与习近平总书记聊家常成了“名人”。

2011年6月25日,九重镇700多名村民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至此。如今,全村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邹庄新村。

邹会彦今年47岁,是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村干部。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他倍感荣幸,更多是压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负牵挂,就是要一心一意把移民生活质量搞上去。”

大家忙着挣钱,矛盾自然消失。邹会彦说,邹庄村与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等4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支部,集中力量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植和智慧农业。

去年2月份,邹庄村开展拆除违建、土地流转工作,在党员干部带头下,1900多亩土地完成流转,全村132户违建仅3天便全部拆除,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草莓基地已经初见成效,几十栋钢构大棚排列成行,很是壮观。“去年12月份,草莓丰收,吸引了周边西安、襄阳、南阳的客人纷纷前来采摘……”邹会彦说。

邹庄新村还成立了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民入股参与分红,年底都有收益。在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300多名村民在此就业,种植猕猴桃、莲藕、草莓,还打造了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发展是硬道理。”驻村第一书记是位心直口快的女教师,她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民宿发展上,改造升级空房,开发了邹庄套餐、特色小吃,要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还想来”。

“邹庄新村会越来越美!”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眼下正是大棚草莓生长的关键期。作为“五星党支部”带头人,他以身作则,带领村干部每晚在地头轮流值班,守护劳动成果。

2022年,邹庄新村人均年收入21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多万元。邹玉新说,从目前看,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肯定要超过去年。

搬迁过来后,移民比过去有了巨大的凝聚力。邹会彦说,前两天,村里一个孩子生病,做手术要花几十万元,一筹莫展时,邻居在村微信工作群里说明了情况,邹庄新村人人自发捐款,孩子很快渡过了难关。

满 足

在淅川县马蹬镇,有两个村集体项目孔雀谷景区和儿童服装加工厂让人记忆深刻。

孔雀谷景区采用公司+移民土地流转分红+移民就业模式。12年来,该公司深耕孔雀专业养殖、艺术品开发、旅游观光等领域,保持了稳定增长,共向土地流转户分红112万元,吸收21户移民就业,向移民新村交纳租金96万元。

此外,孔雀谷景区免费向移民开放。每逢重大节日,邀请戏剧团演出,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移民在景区附近开农家乐、摆小摊儿,彼此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儿童服装加工厂是浙江省安一家直营工厂,由崔湾村集体提供厂房,优先安置移民就业。崔湾村过去主要靠网箱养鱼,网箱取缔后,男人们外出打工,剩下拖家带口的留守妇女。

儿童服装加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管理上,充分考虑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实际,在采取计件工资的基础上,执行A、B、C三档工资标准,每档工人有不同的保底工资。

“效益好的工人每月拿3000多元,即使缺勤多也能拿到1500元保底工资。”崔湾新村党支部书记贾建锋说。不远处,两三个小孩子在车间专用的地方玩耍,下班后和妈妈一起回家。

车间里,女工们埋头工作,目光专注,衣服在手中翻飞。在家门口干活,凭手艺吃饭,幸福其实就是流淌在缝纫机针尖上的满足。

湖北:幸福源于自我努力共同缔造

近年来,湖北省水利厅以共同缔造为载体,全力解决南水北调移民烦心事,将共同缔造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办好移民发展致富实事,大力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在推进过程中,湖北省水利厅积极探索“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发展模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帮扶下,南水北调移民新村立足当地资源和区域优势,扩大村集体经济产业,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扎 根

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有“中国水都”美誉。三官殿办事处蔡湾移民新村2752人,是共同缔造成果典型代表。

GetAttachment (1)

丹江口市蔡湾移民新村一角。

新村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留恋。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月季飘香。61岁的王秀海搬迁后干劲十足,土地流转了,自己到蔡湾村农业公司务工,并入股合作社。这些年,农业公司升级了蔬菜产业基地,建起了温室工厂,种植油菜、番茄等高附加值作物。

这些年,蔡湾新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好,年收入超过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王秀海手里有了钱,扩建了自家后院,把两个女儿相继嫁了出去。

日子好了,王秀海的父母和妻子却先后因病离世。面对一次次打击,王秀海并没有向生活低头。他尝试着重建家庭,把破碎的家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屋子里走一遭,客厅和厨房一尘不染,杂物归置得井井有条,处处透射出主人的积极生活态度。村党支部书记张光伟说,全村人人养成了保持环境卫生的好习惯,“过去可不是这样,屋里乱七八糟,房后私搭乱建。”

一切都在新村党支部开展的共同缔造“五共”活动引领下逐步转变。一是共谋。蔡湾夜话、微心愿工作坊、方案大家评,营造良好的民主议事环境。二是共建。号召村民投工投劳,缴纳修缮基金。三是共管。宣讲垃圾分类,治安队巡逻,卫生监督员检查环境。四是共评。开展环境卫生评比,评定“十星级农户”和“好村民”。五是共享。屋内屋外环境美丽,新村有垃圾回收处理站、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村民夜话亭等等,这些公共设施成为移民的幸福标志。

村里相继建起了便民服务大厅、幸福驿站和托幼中心,老人们可以到幸福驿站吃食堂,孩子可以交给老师托管,父母放心出去打工。

虽然目前一个人生活,但王秀海并不愿意到女儿家去住。因为他已经喜欢上了蔡湾新村,并深深扎下了根。他最大的盼望是女儿每个月带着外孙子孙女多回来住上几天。

旅 游

64岁的余荣和老姐妹王文芝在蔡湾村蔬菜基地打零工。摘草莓、拔草、打枝杈,一天8小时,每天90元。她们干得十分认真。

“新村现在处处干净整洁,心情舒畅。”余荣直言不讳,房子里没有蚊子,没有过去养牛养鸡和旱厕的气味。天然气代替了柴火,楼房通了自来水,跟城里一个样儿。

余荣的女儿在竹山县上班。儿子在丹江口市打工,她和老伴以及儿媳在家照顾小孙子。上班挣点儿钱,手头宽裕,不给儿子女儿伸手,她感觉挺好。

以前在丹江口库区边上,交通不便,余荣和老伴基本没有出过远门。这些年,儿子和儿媳一到“十一”“五一”放假,便张罗着一家人出去旅游。

山西太原、江苏南京、陕西西安、河南少林寺,都留下了她们一家人的足迹。外面的世界固然好,但余荣出去不到一周,便央求儿子带她回蔡湾新村。

“吃不惯面食,一点脏乱差都看不惯。”余荣说,大城市人多车多,没有蔡湾新村好,只要经过监督员评定,村里给予每户每月50到60不等的积分,老人凭积分免费到幸福食堂吃饭,村民可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有时,余荣也到山上眺望淹没在水库里的老家,这让她感觉生活非常踏实。“明年我还想出去旅游,看一看没有到过的城市和乡村,也要和蔡湾新村作一番对比。”

丹江口市水利工程移民服务中心主任王涛说,通过统筹整合移民资金,做大做强库区产业项目,着力培育“生态农业、移民工业、乡村旅游”三大产业,移民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和移民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

玫 瑰

从丹江口市驱车前往荆门市沙洋县,三个小时车程,近500公里。沙洋县一马平川,是油菜大县,每年都举办全国油菜花节。

在曾集镇孙店移民村25组,62岁的种田大户廖长海是移民发展致富的带头人。因为大多生活在山区,该村移民从丹江口市牛河林区刚搬迁来时,不太会种稻田。廖长海以前爱侍弄庄稼,“只要肯干,地里能下金蛋蛋”。

他先后承包了70多亩村集体流转的土地,种小麦、水稻和油菜。多年下来,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依靠吃苦耐劳,每年有着不错的收益。日子好了,女儿出嫁了,儿子的婚事却让他操心。

“儿子比较内向,今年30多岁了,婚姻至今没有着落。”

廖长海说,儿子高中毕业后出去打过工,近几年帮着他一起种地,维修机械,“我也不好老催儿子,只能给他多攒些钱。”

孙店新村成立了潘集湖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草坪和翠冠梨,发展稻虾连作,全村还建设25个高质量果蔬大棚。2022年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近百万元,村集体合计年收入近30万元。

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陈池村有丹江口水库移民492人。55岁的刘明升是陈池村远近闻名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带头人。

2011年初,陈池村党支部用15万元移民后扶资金试种“阳光玫瑰”葡萄,一年后,每公斤24元的价格让首批示范户尝到了甜头。刘明升去公安县学习栽培技术后,看准了“阳光玫瑰”葡萄的市场前景,果断把自家7亩半地全部种上了“阳光玫瑰”。

在老家,刘明升干过网箱养鱼,做过物流,靠着对市场的高度敏感积累了一定资本。因为善于学习懂技术,他的“阳光玫瑰”每年总能卖上好价格。

自己富了,刘明升不忘本,每年免费为乡亲们普及种植技术,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今年,“阳光玫瑰”市场出现饱和,他自筹资金建起现代化温室大棚,转型开发育苗基地,为不确定的市场风险打基础。

“2017年,我们从湖北省农科院请来专家指导,建设了300余亩翠冠梨基地。目前全村建成蔬菜、葡萄、草莓、翠冠梨、黄桃等采摘基地1200多亩,果蔬采摘四季不断。”陈池村党支部书记陈克红说。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