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聚焦

天安门城楼伟人画像有八个版本(上)

2023年12月25日 16:50  |  作者:朱彦 闫树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天安门城楼先后悬挂了八版伟人画像。那绘制伟人画像的画家都是谁?开国大典时伟人画像下面到底写过什么字?天安门城楼为什么挂画像而不用照片?为什么每年都要换一幅新画像?站在天安门广场上面向天安门城楼,无论在什么位置,伟人都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你,这又有怎样的奥秘?专家用史实揭开了天安门城楼伟人画像的由来和绘制秘闻。

1949年2月12日,伟人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

1949年2月12日,伟人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

伟人像首挂天安门

1949年是北平城的喜庆之年,也是天安门的喜庆之年,从年初即喜事不断。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了盛大入城式。在2月3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后的几天,正逢2月12日中国人民的元宵佳节,北京市民20余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天安门城楼上同时悬挂了毛泽东、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巨幅画像,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历史上我国党政军领导人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最早最多的一次,也是毛泽东画像第一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且是唯一一次同时挂了三幅。

关于北平和平庆典大会,在当时的北平各报纸都有报道。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北平日报》《民强报》等报刊,所报道的内容基本相同。《北平日报》第一版有报道《庆祝北平解放大会昨在天安门前举行参加群众达十余万人》:

【本报讯】北平在昨天给伟大的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写下辉煌的一页,盛大的庆祝北平解放联合大会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参加的群众包括党政军民,大中学校,和全北平市的社会团体,约有二百个单位,十余万人。

原来建筑得已够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在昨天点缀得更雄伟了,那种庄严欢欣的气象是震撼古今的!

远远地便看到二十面红旗在城楼两侧迎风招展,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像挂在最上层的中间,城墙中央写了“庆祝北平解放大会”的金字贴在横式红布上,其间有工农兵学商五人矗立的画像:工人和农商人高举了斧子,镰刀,一颗红星,高悬他们头上。城墙两侧悬挂了朱总司令,林彪将军,聂荣臻将军,叶剑英将军的肖像,这都是“艺专”献给大会的。另外有几张宣传画:“努力生产”,画一个老人抱着一个满盛鸡、瓜、果的篮子。“耕者有其田”,画一个年壮的农人做耕垄的工作。“解放军是人民自己的队伍”,画一个解放军和老百姓言笑的神情。“拥护人民政府,建设新北平”,画着许多劳动者们扛着建筑器材。“北平解放”,以天坛为背景画上了群众欢跃的行列。这便是天安门在解放联欢会里的新面目。

……

这是北平解放后,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天安门作为大会的主席台,也倾注了艺术家们的大量心血。

这次布置天安门城楼的艺术家们,多是国立北平艺专的师生。国立北平艺专是现今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艺专的师生们创作、印制了大量木刻作品和传单,张贴到街头。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解放北平入城式,艺专的师生们同全市人民一起走上街头,欢庆胜利。当艺专的师生们得知2月12日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时,他们主动请缨,要用他们智慧的双手布置天安门城楼,以此来作为敬献大会的贺礼,作为欢庆北平和平解放的贺礼。

这份贺礼有绘制领袖画像,制作包括工、农、兵、学、商五人矗立的塑像和张贴画。

董希文主笔,带领学生们绘制大幅领袖画像。“我和我的同学,参与了领袖画像花边的绘制”,2008年10月10日,周令钊的夫人陈若菊老人在笔者的天安门收藏室内,指着1949年2月12日天安门城楼上伟人的画像对笔者说:“当时,北平艺专的教职员36人,抬着绘制好的8幅6尺宽、8尺长的大像和宣传画,其中有毛主席、朱总司令、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画像。这些画像挂在主席台所在的天安门城墙上,引起了成千上万人的注意。当时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真是太高兴了。印象中,我们干了好几天,那解放后的心情,那种干劲,几天下来没觉得累,只是高兴……”

是啊,这次天安门城楼主席台的布置,不是一两个人的劳动,而是一个集体智慧的成果。

伟人像首现纪念活动

《人民日报》以《红旗飘扬光芒万丈》来记叙北平和平解放后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情形。

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30周年,代表北平市50万各界青年的1000多名青年代表,在国民大戏院举行盛大的五四纪念会,这是北平和平解放后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是青年代表们在历史上第一次自由地纪念自己的节日。

在五一、五四,这两个节日期间,最为亮丽当属天安门城楼。

五一劳动节前,北平艺专的师生,布置了天安门城楼,精心制作了三丈高的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巨幅画像,画像两侧是“中国人民胜利万岁”大字标语。在两幅画像下面是:“纪念五一五四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红字标语。《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泽东所著的1949年的新年贺词的标题。新年献词发表后全国人民无比振奋,热烈拥护,工厂、企业组织学习,各地纷纷举行集会,一致表示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节日纪念上,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红字标语挂上天安门城楼,更表现了工人阶级的意志与奋斗目标。

一九四九年“五一”“五四”期间的天安门城楼伟人像

一九四九年“五一”“五四”期间的天安门城楼伟人像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开幕。7月7日,北平各界20万群众冒雨在天安门前举行纪念抗战12周年及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的盛大庆祝会。此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7盏大红宫灯,飘扬着20面鲜艳的红旗。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巨幅画像。两位伟人画像之间,挂着一颗巨大的红星,光彩闪烁。这又是一次全新的布置。

◀ 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画像。

一九四九年七月七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画像。

东半球最大的肖像画挂上天安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日,东半球最大的手工肖像画挂上天安门城楼。这一高6米、宽4.6米,重达1.5吨的毛主席画像,是由周令钊主笔的。他是继董希文之后,绘制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画像的第二代画家。

关于这幅毛主席画像,流传着多种版本的说法,但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当时,周令钊是以哪张毛主席照片为摹本绘制了毛主席画像?在画像上曾有5个字,现行出版物上至少有4种记载,到底哪个为真?

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进行和平谈判,中共在六国饭店接待南京代表团。国立艺专实用美术学校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带领学生布置会场:会场正面,主席坐的地方,那面墙上挂了一幅毛主席像。多年后周令钊回忆说:“我画的毛主席像,不是彩色,是黑白的,画得很细。毛主席头戴八角帽,面露笑容。我用心把毛主席笑的感觉画了出来。背景是大红,当时开会没有现在这么亮,灯光淡一点,红底子、黑白像,显得很亮堂。会开完后,北平市交际处王拓同志对我说,中央领导看了很满意。”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签署批示:“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明确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

天安门城楼将接受人民的检阅,天安门城楼的修葺和布置工作迅速展开。华北军区宣传部部长张致祥是整个天安门城楼布置的“总指挥”,待确定天安门城楼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报呈周恩来同意后,各任务责任人和单位便紧张地行动起来。天安门城楼上挂毛主席画像的任务交给了北平国立艺专。学校经研究后确定由周令钊来绘制毛主席画像。当时的任务是由党委书记江丰下达的。

周令钊受领任务的同时,接到上面送来用于绘制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所参考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新闻摄影局的摄影师郑景康在延安照的一张流行很广的毛泽东主席的“标准照”。

周令钊接到照片后,立即开始构思、打腹稿。天安门城楼悬挂毛主席像高6米,宽4.6米。要绘制这么巨大的画像,在当时困难很多,如果用布去绷,禁不住风吹,需要用铁皮。

周令钊回忆说:“那时没有那么大的一整张铁皮,作画用的铁皮是拼接而成的。在作画时,采用打格放大的办法,把小照片中的毛泽东形象,绘制成巨幅的人像。绘画时,要登上一个三层的脚手架,像盖房子一样高空作业。毛主席才华横溢,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诗人。所以在画嘴角时,总浮现毛主席的诗人气质,特别是他说湖南话时嘴角有些特点,所以作画时,在画嘴角时,就注意刻画这一细节,虽用笔不多,面积不大,但与别人的像却不同。这是他的特色。”“这幅画像用了两个多星期。我和陈若菊每天自备馒头和咸菜,拎着暖水瓶,在天安门的东墙下,一画就是一整天。在没有升降机,没有望远镜等设备的情况下,画这样的巨幅画像,确实遇到了许多困难。每天要上下好多次,近看、远看,然后再进行修改、修饰。这主要是在作画时,看不到作品的全貌,是凭着经验和感觉来进行创作。”

1949年9月30日,周令钊、陈若菊夫妇如期完成了毛主席像的绘制任务。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聂荣臻是第一个前来观看画像效果的领导。聂荣臻说:“画得还可以,也像,气质也符合。但明天就是开国大典了,这是一个隆重而庄严的日子,主席的风纪扣应扣着好。”

周令钊夫妇按聂荣臻的意见,赶紧用手中的画笔,将毛主席的风纪扣画上。至此,毛主席画像绘制任务完成。夫妇俩回家休息,准备第二天参加开国大典。

但不想,夜深之时有人敲门,说首长在检查验收时,提出对毛主席画像再修改。陈若菊回忆说:“那天已经深夜了,有人来敲门,说是要改毛主席画像。周令钊赶紧起床,去了天安门。我没再去。”

“当时,在受领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任务时,有专人向我们交代,在毛主席画像下面要写上‘为人民服务’5个字,要写红字。”周令钊说。

“我当时住五老胡同,赶到天安门时,画像已经挂到天安门上了。天安门上的聚光灯对着毛主席画像。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用梯子。但梯子没有那么高,于是就把梯子绑起来,搭在天安门城楼上头。我手上拿着油漆桶和画笔,爬上去。梯子很软,一颤一颤的,尤其是底下城门洞是空的,总觉得很不踏实,要是有恐高症还真干不了。”后来听钟灵说,“画像拿到中南海,是领导同志认为不要写这五个字,所以才决定将这五个字涂掉。用灰蓝色的刷子把下面二尺余宽的白边和字迹,一起涂成中山装。涂好后又上下看看,在中山装上又添了一个扣子。”

开国大典拍摄的天安门正面照中,稍留心的人就会发现毛泽东像下面的衣服处有一粗条灰边,颜色与上面衣服不太一样,好像深一点。

关于毛主席画像下面写的是哪5个字,在现行出版物上有几种版本的记载:

其一:周恩来同志对庆典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关心,他在10月1日清晨最后察看天安门装饰工作中,发现画家们把宣传画下面“毛泽东”3个黑体字一同描写在了画像的下方。周恩来看后感到不妥,并说:“毛主席那么不谦虚,还自己喊自己毛泽东。”要求赶快采取措施把3个黑体字涂去。

其二:……城楼檐下挂上8只宫灯,8面红旗,沿着巍峨的城楼飘起来了,油画的毛主席像照耀在石桥的正中央,像下面题的是“人民的胜利”。……“人民的胜利”这五个字在10月1日黎明前对毛主席像进行修饰时,因全局美观的考虑,已被删去。

其三:1949年10月1日早晨,周恩来验收。他看到毛主席画像下面写有“为人民服务”时说,毛主席不会这么不谦虚,还自己为自己题词,赶快把这几个字涂掉。

其四:有人在电视讲坛讲述《开国大典》时说,在毛主席画像下面写有“毛泽东同志”。

这样说来,画像上有了“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人民的胜利”“毛泽东同志”等至少4种版本,从史实上有了出入。从2008年开始,周令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及写的是“为人民服务”,还依此画了一幅小画。但周令钊当时已是89岁高龄,距离当时已近60年,回忆是否准确?

几经周折,笔者最终在当年华北画报社摄影记者杨振亚的家中,找到了一张1949年9月30日下午,他与吴群、林杨的合影照。在这张照片上,能看到当时的毛主席画像下面写有“人民的胜利”5个字。2020年,南京的一位叫高彪的藏友,又找到了一张开国大典前一天的照片。这张照片更清晰地显现出“人民的胜利”5个字。光影见证,订正了多年的讹传。

▲1949年9月30日,华北画报社摄影记者杨振亚、吴群、林杨在天安门前的合影,能看到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画像下面写的是“人民的胜利”。

▲1949年9月30日,华北画报社摄影记者杨振亚、吴群、林杨在天安门前的合影,能看到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画像下面写的是“人民的胜利”。

▲毛主席画像下面可以看到“人民的胜利”5个字

▲毛主席画像下面可以看到“人民的胜利”5个字

天安门悬挂时间 最短的伟人画像

1950年5月1日,第四版毛泽东主席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这一版伟人画像的绘制过程是这样的: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首次出访苏联。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28日,北京市各界人民群众10万多人,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毛主席、周总理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和斯大林大元帅共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美国报纸进行了报道,并同时刊登毛泽东和斯大林的照片。斯大林身穿大元帅服,而毛泽东主席身着棉布上装,头戴八角帽。这两张照片同时出现在一个版面上,让人感到毛泽东主席的照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不相称。

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注意到了这份报纸,也注意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新中国很快就要迎来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此时天安门依旧悬挂毛泽东主席头戴八角帽的画像,这一年战争年代形象的画像如今已不适宜。“要赶紧拍摄毛泽东主席标准像,天安门城楼上也要更换一张毛泽东主席的新形象画像。”想到这儿,胡乔木将在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任主任的画家辛莽召进中南海。

辛莽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成立。在当时的美工室里辛莽的毛主席像画得最好,解放区来的老干部都公认辛莽是画毛主席像的专家。于是胡乔木将画毛主席像的重任交给了他。

辛莽接到这一任务后,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翻看了许多不同时期的毛主席的照片,经过认真挑选之后,辛莽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上看的半侧面像。

在当时几乎没有画巨幅画像的专业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辛莽从解放区来的画家中挑选了左辉、张松鹤等人,在共同研究制定绘画方案后,左辉、张松鹤站在脚手架上,辛莽站在远一点的地方观察指挥,如同拍电影的导演,边看边指挥。

▲毛主席画像下面可以看到“人民的胜利”5个字3

▲一九五零年“五一”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毛主席画像画好了。画像报中央审定后,于1950年“五一”前挂上天安门城楼。

这是天安门城楼悬挂的第四版毛主席画像。

(本文作者朱彦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民盟盟员、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闫树军为北京古都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