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聚焦

回望2023年:护佑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建设驶上快车道

2023年12月27日 09:46  |  作者:陈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2023年,党中央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健康中国建设驶上“快车道”。全力推动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抓好“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治工作,加快推动健康中国行动,遴选4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了8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工作,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三年主题活动,大力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已经有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水平达到89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改善和提升。

微信截图_20231227094413

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12月20日,“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2023年度全国爱国卫生运动主场活动家庭健康主题活动在京举行。大会同时连线祖国大江南北18个分会场,共同回顾2023年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的成功实践,探索健康家庭建设新路径。这场活动正是今年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行动的一个缩影。

2022年底,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年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3月2日,全国爱卫会印发全国爱国卫生运动2023年工作要点;4月,开展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延续并创新开展新年登高、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日等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持续开展……

探索社会健康管理的新模式,跑出健康中国建设的“加速度”。进一步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健全村委会、居委会的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以北京市为例,7300余个社区(村)全部建立公共卫生委员会;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5%,全市14个区获得国家卫生区命名,市级卫生街道(乡镇)达到全覆盖,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群众身边环境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环境更加安全宜居。全国村居委的公共卫生委员会在全国的覆盖率已经提升到90%以上,在各省各地发展都比较均衡。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健康城市的全链条健康中国建设体系持续推进。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补齐公共卫生环境设施短板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的通知》等文件,推广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取得良好成效。

爱国卫生各地行宣传活动有声有色,各地各部门在爱国卫生领域的重大举措、特色做法得到推广,在全国层面掀起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潮,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

2023年,我国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有效地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

建设国家医学高峰和省级医疗高地。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设置和布局建设,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治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已设置心血管、儿科、呼吸等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确定5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实现覆盖所有省份的目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有序开展。

提升市级和县级医院专科能力。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布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缩小地市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的差距。同时,加大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力度,持续推进县级医院专科建设,补齐短板弱项。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展社区医院,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国累计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3万家。

开展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加强人、财、物、技等一体化管理,并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切入点,畅通双向转诊机制。成立专科联盟,扩大优质专科资源辐射面。目前,全国组建各种形式医疗联合体1.5万个,通过区域优质资源整合共享,为同质化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展互联网诊疗和远程医疗服务。完善互联网诊疗管理,促进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健全省级—地市级—县级—乡级—村级五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全国已设置超过2700家互联网医院,地市级、县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

织紧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目前,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经实现了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治疗成功比例也达到95%以上,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

全国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逐步强化,诊断新技术、新工具逐步推广应用,全国发病率稳步下降,结核病死亡率是2.1/10万,这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患者的成功治疗率也保持在90%以上。

病毒性肝炎防治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血液安全和院感防控得到全面强化,新发感染者数量大幅减少,感染者总数不断下降,肝炎救治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接受规范治疗的乙肝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丙肝患者治愈率也高达95%以上,进一步阻断了病毒传播。

部分重点寄生虫病实现了控制与消除的目标。现在全国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全部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其中四分之三的流行县已经达到了消除标准。我国已经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并且已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这在中国公共卫生史和全球消除疟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持续做好新冠、流感、儿童支原体肺炎等方面的疫情防控,不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和地方病防控工作。系统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促进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基本建成适应国家公共卫生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目前,已组建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支持新建5支国家防控队,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经费标准这几年稳步提高,2023年达到人均89元。

2023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为8988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1.1亿高血压患者、3763万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较2022年同期分别提高了40%、3.3%、6.9%。

加大“一老一幼”健康服务供给,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持续加大“一老一幼”健康服务供给,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优化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支持普惠托育建设工程。强化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和服务,推动国家区域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医院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要达到60%以上。2022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为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8‰,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一方面,以需求侧妇女儿童主要健康问题为重点,不断优化妇幼健康服务,巩固完善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严守母婴安全底线。聚焦儿童近视、肥胖、出生缺陷,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等难点问题,实施一批务实有效的专项行动,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以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档升级,统筹协调多方资源,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实现“省、市、县级均有一所政府主办的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目标。健全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优化出生缺陷防控网络,强化“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应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更好地为妇女儿童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和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

民众就医体验逐步改善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是保障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最直接、最现实的举措。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老百姓的看病就医体验和服务过程的质量改善,连续实施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结合主题教育启动实施了为期三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覆盖各级医院和广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链条、全覆盖、全程式改善医疗服务就医感受。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诊前、诊中、诊后全面推进6个方面20项举措的落实。目前已有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全国三级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49.2%。压缩门诊取号、缴费、打印报告等环节的时间,鼓励弹性安排门诊时间,缩短门诊等候时间。

此外,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加强诊后管理和病后随访工作。目前,全国有超过5500家的二级综合医院实现了“一站式”综合服务方式,其中多学科诊疗服务方式推广到2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有2767所二级以上医院至少开展了一类,比如麻醉、疼痛、药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新型门诊。

国家卫健委还设置了13个不同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在81个城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工作,在827个县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建成了2700多家互联网医院。

着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获得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

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始终把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着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目前,国家已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

一是大力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截至2022年底,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达87.78%,全国已有中医馆40674个,9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4%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是大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着力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名中医”。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5万人,约占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的19.65%。

三是大力加强基层中医药内涵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支持所有县级中医院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目前已完成593家县级中医医院的建设工作。推进中医馆、中医阁分别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建设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中医馆医务人员提供辅助诊断,提升服务能力。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