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盘点2023: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3年12月28日 09:27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生态用图)湿地生态美如画(3572168)-20231228090855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王将 摄

4(3572165)-20231228090900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温泉镇发展香榧产业 吴均奇 摄

2023年12月26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3572140)-20231228090851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六冲河段河道保洁员在清理杂物 周训超 摄

湖南洞庭湖迁徙候鸟 姚毅摄(3572605)-20231228090904

湖南洞庭湖迁徙候鸟 姚 毅 摄

生态新闻《生态水库景如画》(3572175)-20231228090908

游客在安徽省怀宁县清河乡官山水库赏景 陈金霞 摄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这一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一年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各部门、各地积极行动,以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要里程碑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201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后,时隔5年党中央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彰显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实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作出“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的科学形势判断,提出“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释了新征程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全面部署了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提出“六项重大任务”。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讲话成为指导未来我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和魂”。

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各领域围绕大会部署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旨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再次彰显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对绿色发展的高度关注,体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8月15日,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举办,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如今,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后,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也晒出了这些年的“成绩单”: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只有亮眼数据佐证,更体现在老百姓可触可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感受到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国生态日的设立只是一个开始,以此为契机,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各地打造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生态日”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推进生态环境立法及制度建设

黄河、青藏高原保护法施行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23年,我国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立法,完善各项标准、制度,全力守护生态环境。

2023年,我国完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的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5月1日起正式施行,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新兴领域立法;发布实施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等多项部门规章以及58项生态环境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环境基准体系,开展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并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仅1—11月,全国共启动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约7000件,涉及赔偿金额约40亿元。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为例,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继长江保护法后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标志着黄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迈入有法可依的崭新阶段,对于保障黄河安澜、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自9月1日起施行,这是解决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特殊问题、回应青藏高原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需要,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起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再比如,配合最高法、最高检,生态环境部修订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调整了污染环境罪定罪量刑的标准,明确了对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理规则,推动形成了对环境违法犯罪的强大威慑。

保持力度 延伸深度 拓展广度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3年12月,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和路线图。这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

在总结过去10年经验基础上,新文件根据实际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了多项量化指标,突出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原则,不断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一系列目标任务和有力举措,彰显了我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坚定决心。

12月11日,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稳中有进”。在极端天气状况增加、疫情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提升的背景下,到11月底,全国PM2.5浓度同比仅小幅上升3.6%,好于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十四五”的时序进度。同时,全国三大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平均PM2.5浓度均有所改善。各领域、各地节能减排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如钢铁行业已累计完成4亿吨的超低排放改造、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完成200万户、新能源重卡销售2.4万辆,同比增加36.9%……

大气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是2023年我国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7.8%,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7%,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同时,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推动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展开。

此外,继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启动;2023年3月1日起,《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正式施行。截至目前,新污染物治理已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全国31个省(区、市)制定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相关省市取得了积极进展,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蹄疾步稳

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源是“双碳”工作的主战场。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2023年,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突破10亿千瓦,在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可再生能源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光伏装机超越水电、成为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形式,也是第一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光伏风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

同时,作为我国高技术附加值的绿色转型产品,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发展迅猛。据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40万辆。前三季度,我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12.3吉瓦,同比增长925%,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我国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联网”、省内主网架“补网”建设,加速推动“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优化,保障电力供需实时平衡,电网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底气越来越足。

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意味着我国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这块“拼图”日臻完善,在巩固和保障煤电的“压舱石”地位的同时,也明确其成本回收不再完全依靠发电,进而保障中长期发电容量的充裕性,助力电改纵深推进。

此外,有着“终极能源”之称的氢能行业,如今规模化逐步形成。8月,《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出台,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氢能行业从前期以燃料电池等交通领域应用为主,到目前开始向上游氢气制取和储运环节发力,进入全产业链全面发展新阶段。

逐绿前行 厚植生态底色

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并作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的重大决策,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今年以来,三北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有序推进三大标志性战役陆续打响。如甘肃与内蒙古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构筑“四大阻击防线”“四大锁边林草带”,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握手”。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区已完成造林任务1674.4万亩。

在给大地披“绿”的同时,2023年,不断推动将大规模国土绿化重点从注重增加森林面积转向面积与质量并重,并将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质量倾斜。上半年,《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印发,在全国选择310个单位,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这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出台的关于林业改革发展的第一个文件。通过重点围绕“稳、活、融、试”,对深化集体林改作了系统部署,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保护修复,增强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走过的2023年,各地绿色版图接续扩展。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经过艰难的谈判,各缔约方最终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开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新篇章。

从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到主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各项议程;从准确把握各方利益交汇点,到努力寻求国际合作“最大公约数”……我国在此过程中全方位展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务实行动。

除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方面,我国也作了一系列工作。

据介绍,截至今年9月,我国已与40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合作建设4个低碳示范区,开展75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2300余名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

这些均是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缩影。

不仅在气候领域,在9月的《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11月,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发布了《“以竹代塑”倡议的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将通过一系列务实行动,动员全球资源和各相关利益方一道,合力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