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忠诚守护的地方

好“家风”代代传

——武警锦州支队凌海中队传承团结友爱优良传统75年的故事

2024年01月05日 09:5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WechatIMG108

连续75年实现安全发展,连续59年保持先进、连续25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5次……一排排奖状、一面面锦旗挤满荣誉室的墙,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物件摆满了柜子。

微信图片_20231220160923

这就是1991年被武警部队授予“官兵团结模范中队”荣誉称号,4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被评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2021年被评为武警部队“四铁”先进单位的武警辽宁总队锦州支队凌海中队。

在这里,官兵把外出叫“出门”,把归队叫“回家”。老兵退役时,大家叮嘱他们常“回家”看看;退役老兵也常给中队打来电话,问“咱家”咋样了……7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把中队当自家建、把战友当家人爱、把队风当家风传,在賡续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家的氛围持续浓厚。

近日,记者走进凌海中队,听官兵们讲述他们的强军“传家宝”的故事。

战友深情热血铸就

战友情,人世间最宝贵、最深厚的一份情。

在凌海中队官兵的字典里,它是最纯粹的,不掺杂得失计较,不浸染世俗浊流;它又是最浓烈的,由日夜点滴所累积,由鲜血生命所凝铸。70多年来,每一名凌海兵都铭记着那一段悲壮而动人的历史——

炮火骤然响起,石土飞扬,枪林弹雨,火光冲天……在抗美援朝战场,部队抽调一个排的兵力,担负前线转运物资和抢救伤员警卫任务。一次遭袭,面对敌人疯狂的进攻,他们抱着同生死、共患难的慨然决意,全排33人同仇敌忾,没有一人退缩,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全排壮烈牺牲……

微信图片_20231220160927

走进中队荣誉室,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勺子”。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的战场上,为了让前方官兵和支前群众有饭吃,8名战士脚穿草鞋,步行90余公里,携带600斤粮食,沿途一勺一勺分给群众,而他们却舍不得吃一口,只是靠喝水充饥,演绎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佳话。

奋进路上锤炼巩固

战友情,对于凌海中队官兵来说,革命战争年代,生死相依的战友情血浓于水;在和平建设时期,同甘共苦的战友情在并肩战斗、创业奋进的实践中不断锤炼巩固。

六七十年代交通闭塞、通讯落后,中队干部每年休假,都要挨个到家庭困难战士家中探望,向家长汇报战士的情况。归队后,又第一时间跟战士介绍家庭近况及亲人嘱托,带回亲情、送上温暖、激发动力。

1971年8月15日,目标单位西侧围墙因连日暴雨开裂坍塌,形成宽2米的缺口,为了防止监犯脱逃,中队主官带领官兵“一柄钢叉守监墙”,肩并着肩用身体筑成人墙,连续盯守7天7夜,这期间监犯多次企图脱逃,但始终没有越过围墙半步。

中队把战士当主人,战士就会把中队当家建。1987年,中队准备用上级下拨的5000元经费修建菜窖和厕所,考虑到战士执勤训练紧张,决定花4500元包给地方施工队,消息传出后,二班长李贺和几名骨干直接找到中队长、指导员说:“这个活并不难,我们自己来,白天训练没时间,那就早晚加班干”。就这样,砖头不够他们就四处捡旧的用,技术不懂就请教当地师傅,结果仅花了1500元就完成施工任务。中队官兵团结的好队风,像磁石一样,凝聚着战士,吸引着官兵同心同德为中队争光添彩。

微信图片_20231220160919

巨大的荣誉面前,党支部一班人没有固步自封,认真总结提炼了中队“英雄一排”为国捐躯的忠诚史、5次成功处置执勤险情的战斗史、艰苦创业争创一流的奋进史,几十年如一日开展“学好三史、赓续血脉”活动,坚持干部到任上好“接力课”、新兵下队上好“励志课”、老兵离队上好“荣誉课”,让团结奋进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让“队兴我荣、队衰我耻”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

444

走进中队大门,一眼就能看到一棵醒目的大树,在粗壮的主根上长着三条结实的树干,互为依托、相互扶持,官兵为它取名“三互树”,象征着互学互帮互教,表达了大家扎根军营、同根同心、共同成长的美好祝愿。2007年7月20日,指导员收到了退伍战士惠兴富的一封感谢信,这位老班长1977年入伍,1980年退役,他在信中讲,党组织关心每一个战士,革命的大学校充满着阳光,帮助他学文化学技术学做人学吃苦,官兵互爱像兄弟一样,有了困难人人向前,有了成绩互相谦让……他做梦都想再回中队看一眼,这次中队也把老班长请来了,圆了他的梦。老班长还执意要求在班排宿舍住一晚,重温当年的兵味。这正印证了凌海中队官兵常念的那句话,“进了凌海门、就是凌海人,几年凌海人、一生凌海魂”。

新征程上赓续传承

凌海中队“官兵团结”的传家宝,在强军兴军的新时代,这份情谊,依然赓续传承。

近几年,总队党委坚持用正面教育滋心、用强军文化润德、用先进典型励志,传承好“黑土地上的红色基因”。支队党委指导凌海中队党支部,赋予“官兵团结”传家宝新内涵、新动能,让老传统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闪耀新光芒,为推动中队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从中队到训练场原本是一条低洼不平的小土路,2013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官兵自己动手把路铺平,用鹅卵石摆成“团结连”三个字,“团结路”也慢慢在中队叫响。现如今,“忠诚石”“三互树”“团结路”“奋进廊”串点成线、融为一体,用好“忠诚石”、浇灌“三互树”、共走“团结路”、相约“奋进廊”已成为中队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

珍惜“家”的荣誉,才能更好续写“家”的光荣历史,对于中队官兵来说,荣誉比生命还要珍贵。2019年标兵中队考核,中队仅留下炊事班长张伟一人,一不留神,菜刀切到了手上,为了让战友们能按时开饭,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投入到忙碌的“战斗”中。

在凌海中队还有一个人人传颂的温暖故事。新疆籍战士斯兰别克有一天突然显得心事重重,向班长借钱又不愿说出原因,中队干部通过与家人联系,才了解到其父亲生病住院,家里正四处筹钱,中队第一时间为他申请特困补助、组织集体捐款,他含着泪说:“大家就是我的亲人,像阿爸阿妈一样温暖”。就是这名新疆小伙,在退役后特意买了一个舵手造型的时钟寄给中队,并说:“在我困难的时候是中队帮我找准了方向,中队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舵手”。这个时钟就悬挂在文体活动室的墙上。

斯兰别克的经历不是个例。2018年年初,战士张非凡的母亲因换肾手术,不仅花光了家里积蓄,还负债几十万元。中队官兵积极安慰,为他申请补助、组织捐款。当收到战友筹措的7000元爱心款时,张非凡热泪盈眶。

“部队在我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他永远是我的第二个家……”张非凡连夜写了一封感谢信,并悄悄放在了指导员的枕头下。如今,这封感谢信收藏在中队荣誉室,时刻激励着官兵继承和发扬团结友爱的好传统。

2021年底,武警部队第二批“万里边疆数字文化进军营”走进中队,每名官兵都争当“绘梦师”,勾勒出了心中的“梦之家”,中队三楼的书香军营、荣誉室、学习室等场所,都是战士们群策群力设计建设,现在是官兵学习知识、强健体魄、放松身心的“快乐家园”。

555

浇花要浇根,带兵要带心,不会带兵就去爱兵。在中队,战士有困惑难题、所有干部骨干都是兄长朋友,官兵集训或是住院、干部串休回家必去看望……这一个个不成文的规定,便是中队干部骨干爱兵的铁律准则,已经成为“下意识”的行为,使中队官兵的团结牢不可破。

珍惜“家”的荣誉,才能更好续写“家”的光荣历史。在“团结友爱 队兴我荣”的思想感召下,中队建设取得累累硕果,中队党支部先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4次被武警部队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正是一代代官兵的接力传承,队风才会生生不息,在军事训练、组织建设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无形中产生了凝聚力、催生了战斗力。”第27任中队长刘明昊说。

去年,中队退役老兵回中队寻找军旅记忆。望着一张张照片,回忆当年的奋斗历程,老兵们感慨地说:“无论现在走多远、干什么,在中队的日子永远都是最难忘的经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会把‘官兵团结’的家风传递下去。”

凌海中队历经75年风雨,9次调整改编,营房先后搬了5次,主官更替近30任,战士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中队“官兵团结”的传家宝一直在赓续弘扬。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