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福利水平逐渐提升,物质保障逐步完善,精神、心理健康需求凸显——

乡村娃成长需要更多社会创新

2024年01月10日 11:11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乡村娃稿配图(3642573)-20240110105339_爱奇艺

乡村学生放学后在童伴之家玩耍 胜春摄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纲要》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环境持续向好,受教育权利得到全面保障,儿童福利水平持续提升,家庭支持体系持续完善,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法律保护机制加快健全。

该报告显示,我国儿童福利水平巩固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儿童康复、医疗等综合保障范围实现扩面。此外,我国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正在加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儿童福利机构529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396个,城乡社区儿童之家33.4万个;全国共配备儿童督导员5万人、儿童主任65.1万人,基本实现乡镇级设立有儿童督导员、村级设立有儿童主任的目标。

随着制度与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乡村儿童群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物质保障逐步完善的同时,精神、心理等方面需求的解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质量面临哪些挑战?这是当下公益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社会组织在实践中发现,儿童心理健康需求较为普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吕利丹认为,人口形势对乡村资源和社会环境、经济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村家庭流出后,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更多资源;一些流动儿童回流到农村后,其身心发展需要更多关爱。

周大福慈善基金会的业务重点是乡村儿童服务,该机构副总监杨汉淳认为,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公益行业共同探索。“目前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机构在进行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他们无法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难以解决后续问题。因此,我们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探讨并进入这个领域。”杨汉淳说。

目前,周大福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儿童类公益项目中已有心理健康内容。杨汉淳介绍说,他们正在探索与专业机构合作,引入更多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救助儿童会项目发展与质量总监刘铭颇有同感:“我们在学校的社交情感学习项目中,通过学习活动可以向孩子传递情绪管理和情绪认知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当孩子与家长沟通时,家长往往难以从关注孩子自身感受的角度出发进行交流。因此,如何通过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成了一个难点。”

阿里巴巴公益平台运营负责人周慧透露,童伴妈妈项目是平台支持时间最长、投入最大的项目之一,“在过去支持的助学项目中,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在童伴妈妈项目中,我们更关注儿童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然而,社会组织在开展相关业务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大的观念阻力。过去15年来,心和基金会致力于乡村儿童关爱服务,聚焦于儿童阅读和0-3岁早期发展这两个领域。该基金会秘书长刘斌认为,解决儿童心理发展问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观念难以改变,“我们在做儿童项目时,硬件资源相对容易获得,通过筹款或个人购买就能解决,但是受助对象的意识提升很难。”

刘斌说,亲子阅读和互动能为儿童认知发展带来很大提升和改善,但由于家长不重视,儿童阅读公益项目的推进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乡村儿童公益服务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人才缺乏。“现在有很多闲置空间或已经建好的场地可以用来建立儿童之家等场所,但是如何让这些场所发挥作用呢?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来进行激活和管理培养工作。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支持体系来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刘斌说。

“我们需要一支服务队伍。在乡村地区,针对儿童心理的服务队伍包括学校里的心理老师和专业的社工都相对缺乏。因此,服务队伍的缺失也是一个挑战。”刘铭说。

如何通过创新方式解决这些发展难题?刘斌表示:“从服务规模角度讲,我们需要非常多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测试不同的方法,齐头并进,百花齐放。这些人专注于问题,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要找到这样的人并给予支持。”

杨汉淳认为:“我们可以先在某个地方深入研究一个服务,积累经验并实现标准化后,再推广到其他地区。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背景,我们可以在当地进行服务的创新和转化,以推动服务的发展。”

“我们需要结合伙伴的力量聚焦问题,创造出新的模式和方法。”周慧说,“这是我们愿意共同尝试的未来方向。”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