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

​“先立后破”要求政府治理遵循规律、尊重市场

2024年01月19日 16:04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9日电(记者 王硕)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是党的二十大以及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其中目标之一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宏观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任务。

1月18日,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24年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深度解析了如何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在杨伟民看来,宏观经济治理就是政府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的手段,通过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区域政策、市场监管、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等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实行引导、调节和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宏观经济治理的主体是政府,这里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也就是市场与政府关系意义上的政府,治理的对象是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行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行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先立后破、增强宏观经济取向一致性”等方针。“先立后破不是针对企业,不是针对消费者,也不是对市场而言的,而是对政府的经济治理而言。”杨伟民指出,经济发展中“立新”与“破旧”是永恒的课题,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动能与旧动能、新技术与成熟技术、新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动态平衡过程。“如果新的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就淘汰旧的,那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减速。中央提出先立后破,就是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经济治理中要遵循规律、尊重市场,不能依本部门、本地区的认识而盲动。”

针对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杨伟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在经济发展中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来实现,在生态环保、共同富裕、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通过法制进行规范,并辅之以经济政策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当前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采取‘放’的方针。”杨伟民强调说,“要充分相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亲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市场能解决的就要交给市场。”

第二,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坚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把握好各项目标、政策、手段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治理的时机、力度、效果,防止用力不均、方向相扭、顾此失彼、下猛药或者强刺激。

第四,坚持政策取向一致性,增强协同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第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可能减少通过设置指标的名义干预市场和经营主体的行为。并区分指标的属性。

据杨伟民介绍,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区分了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并明确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经营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预期性指标是不能够层层分解的,它只是一种引导,不是约束。”而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职责的指标。“约束性指标是用来约束政府行为的,不是用来约束企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的,不应随意扩大其范围,并压给各地方且层层分解。”

第六,坚持精准问责。在杨伟民看来,有些目标或指标不易通过分解到各地区再层层分解的方式来落实,而且不是任何任务都能够精准责任到人。“一些任务如果非要找出一个责任人,并规定完不成就要问责,就迫使责任人面临经济学意义上的权衡取舍。如果他有权分解,就会把责任推给下一级政府,最终会落到没有权力再分配的最基层,很可能出现‘小小的蝴蝶带来宏观经济运行波动,或不稳定性’的情况。”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