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两岸交流

传承弘扬闽南文化 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五个维度

2024年01月20日 12:08  |  作者:范世高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对于闽南文化工作者来说,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就是在发挥闽南文化主阵地的作用,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代化传播,促进两岸心灵契合,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当下,两岸的交流存在诸多障碍和困难,严重阻碍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台湾民进党执政当局大搞“文化台独”“法理台独”,别有用心企图建构所谓的“台湾民族主义”主体意识,妄图割断与祖国大陆的文化脐带。一是用所谓“台语”代替“闽南语”,台湾文化教育机构打着“本土化”的幌子,在中小学开设所谓的“乡土语言”课程,推广“台语”(闽南话)教学,以示与沿袭已久的“国语”(普通话)的区别;二是刻意推行“台独”课纲,修改教科书,把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作为“外国”历史、“外国”文学,在9年义务教育中推行;推翻原来采用国际通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决定,强制推行所谓“本土研发”的“通用拼音”;三是抢占台湾宫庙管理机构,推动所谓的“在地化”“台湾化”,割裂台湾宫庙与大陆祖地的关系。这些“毒”“独”做法,千方百计为“台独”势力培养新的社会基础,造就了大批“天然独”,对今天台湾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态造成了重大影响。更值得担忧的是,台湾新当选的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其参选政见中,声称要落实“台湾文化基本法”,升级“文化台独”。果真如此,未来大陆反对和遏制“文化台独”任务或将更加艰巨迫切。

海峡两岸共有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源于中华文化。要压制对岸的“文化台独”,就必须在闽南文化主阵地厦漳泉地区对闽南文化进行传承创新,推动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归宿,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一是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是一代代闽南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吸收采纳了土著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并融入海洋文化、华侨文化,而孕育、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文化性格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目前的闽南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福建和台湾,已经形成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闽南”。中华文化中“大一统”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思想,以及“感恩和敬畏”“宽容和悲悯”等文化内涵,在闽南人族群中有着更深的文化基因。

二是闽南文化是闽台两地共同拥有的文化血脉。闽南人族群是台湾主体族群,占总人口70%以上,仅祖籍厦门的台胞就有300万。闽南语是除普通话之外,台湾民众日常的主要交流语言。绝大多数的台湾人都有较为虔诚的民间信仰,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乃至海外都有广泛传播,台湾各寺庙所奉祀之神明,除出自江西的张天师、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以及广东的岳帝、祖师公、三山国王以外,其他民间信仰皆传自福建尤其是闽南,如妈祖女神、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开漳圣王、广泽尊王、关帝、国姓爷信仰等。至于两岸共同的世界非遗项目“送王船信俗”以及流行于海峡两岸的歌仔戏,则是两岸文化融合共生的典型例子。

因此,传承保护好闽南文化,讲好闽南文化故事,戳穿民进党当局刻意建构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粉碎其“文化台独”图谋,攻破“台湾主体性”的谎言,在当前两岸困难复杂的背景下,既有其特殊的功能作用,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但是,当前闽南文化的传承保护,即使在闽南文化的主阵地厦漳泉三角地区也不容乐观。尽管当时的文化部2007年就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文旅部则于2019年12月批准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但作为闽南文化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的闽南方言却正面临传承的危机。2017年网络热传的《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揭示,闽南语区域的青少年对闽南方言的掌握情况远远不如其他地方,其中厦门仅有19.3%的青少年能熟练使用闽南语,占厦门人口近五分之四、最近40年迁入的新厦门人对闽南文化大多缺乏认识。“闽南语没落”的情形如果继续下去,闽南文化赖以传承和传播的基础将受到极大的削弱。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重视发挥闽南地区对台文化区位优势,从闽南语教育、音乐艺术、民间信仰、族谱宗亲、文化纠偏等五个维度,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代化传播,促进两岸心灵契合。

一、 以推广闽南语为抓手,厚植闽南文化生态环境。

建议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当地特色,开发闽南文化校本教材,编撰闽南文化课外读本,培养闽南文化师资队伍以及闽南文化的传播者和宣讲员,通过课堂讲授、研学参观等多样形式,积极推广闽南方言,向中小学生传递闽南乡土历史、英雄楷模、传统曲艺、民间信俗等常识。在厦漳泉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轮渡、航班、动车(高铁)经停站增加闽南语播音,鼓励闽南各地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设闽南话新闻播报、制作闽南话专题节目,邀请本地名人前来“话仙”“讲古”、文化“斗阵”。组织闽南童谣大赛、闽南语演讲会等活动,鼓励下一代熟练使用闽南方言表情达意、传承闽南传统口头文学。打造闽南语新媒体矩阵,制作一系列闽南话的短视频,运用海峡两岸年轻人都喜爱的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形式以及“脸书”(Facebook)和YouTube国际性社交媒体,推动“文化入岛”,让对岸同胞了解感受“闽南乡音”。比照面向华侨子弟的华文教育做法,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吸引台湾青少年来闽南地区参加闽南文化研学、中华传统文化研习等活动。

二、 以音乐艺术为媒介,推动两岸年轻人互动交流。

建议将厦门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国台办重点对台文化交流项目“世界闽南语金曲大奖赛”提档升级,争取上升为中宣部指导的国际赛事,打造闽南语版的“格莱美”。支持厦门打造“世界闽南语音乐中心”,汇聚两岸闽南语音乐文化人才,整合海峡两岸乃至全球的闽南语音乐资源,大力发展闽南语音乐创作、制作、表演、休闲、教育等。提升“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等涉台文化交流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恢复举办两岸青少年民乐比赛,倡导举办“歌仔戏文化节”,录制“闽南走透透”等综艺节目,邀请台湾歌手、艺人来闽交流,组织两岸年轻人一起用闽南语“话仙”,品尝对比两岸小吃,共同欣赏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答嘴鼓等闽南传统曲艺,共同传承弘扬闽南非遗文化。

三、 以民间信仰为纽带,促进两岸情感认同。

针对宫庙管理者老化的现象,统筹闽南宫庙管理与指导,优化民间信仰的组织服务结构,吸引青年人加入,培育“青年对台交流能手”,善用活用新媒体和文创新思维开展民间信仰交流。建立闽台民间信仰交流基础文献资料库,引导并整合资金对涉台民间信仰场所进行修缮提升,提升交流功能,形成交流品牌。改变“台湾来得多,大陆去得少”的局面,鼓励、支持妈祖、保生大帝等源于福建的宗庙祖宫“金身”到台湾“巡游”交流,持续举办郑成功文化节、福德文化节、闽王文化节、保生慈济文化节、城隍文化节、关公文化节等相关节庆活动和特色庙会,千方百计维系两岸同胞“同进一座庙、共尊一座神”的情感纽带。

四、 以族谱研究为基础,支持姓氏宗亲开展对台双向交流。

深入开展两岸姓氏源流研究和交流,在厦门高规格选址建设闽台族谱博物馆,挖掘出版两岸姓氏文化作品,点校出版姓氏文化古籍,整理“迁台史料”,打造“数字宗祠”,建设族谱宗亲大数据平台,建立寻根综合服务窗口,鼓励支持以宗亲会名义组织开展台胞“寻根之旅”,鼓励开展两岸民间姓氏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两岸姓氏的一脉相承。

五、 支持在厦门筹建“中国台湾博物馆”,全面纠偏“文化台独”。

建议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共建合作,建设国家级的“中国台湾博物馆”,全面展出涉台文物、档案、影像、图片、艺术品等历史实物和考古研究资料,全方位梳理展示宝岛台湾的人文历史,展望祖国统一后台湾的美好前景。以建设“中国台湾博物馆”为契机,结合实施中华文明寻源工程,建设闽南文化基础文献资料库,启动“台湾历史文化”研究与出版工程,组织再编写新版《台湾通史》,更加注重涉台人物、历史的学术性研究(区别于过去侧重情感式的讲述),抢占闽南文化研究高地,针对“台独”教纲开展系统性的文化和历史纠偏等。

(作者系厦门市政协提案委秘书处处长、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