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建言立论 统战新语 双向发力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实践探索 委员自身建设

首页>理论>双向发力

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2024年01月30日 09:42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表明,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创新型人才的储备军。2021年,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其中专门提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出“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充分表明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近年来在中小学陆续增加了科学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但是,根据2021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第11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0.56%,虽然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仍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学科学教育弱化,及其他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现象。教育依旧把传授知识放在第一位,重在阐明“是什么”,而不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不重视引导他们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更谈不上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二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受到抑制。多数教师还是以知识为中心,采用传统讲授方式,采取启发式教学的不多;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背诵、记忆、做题,难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此外,还有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的师资不足、设施条件成为制约因素、评价导向不利于开展科学教育等。

2023年,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围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出“重在实践,激发兴趣;重在集成,盘活资源;重在融合,内外联动;重在全纳,帮扶指导;重在协同,系统设计”的工作原则,着力破解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落实好国家系列要求,充分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创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协同培育范式,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

建强队伍,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教学能力普及培训,将其作为必修课、考核内容。要从教育哲学的高度,让每一名教师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帮助教师从育人理念的顶层逻辑出发,找准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寻找学科知识点与科学教育的结合点,将学科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推动,与“课程思政”的理念及教学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遴选并建立“科学教育”培训专家库。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既需要在教师职前培养中夯实基础,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规范,也需要在职后加强相关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反思和提升。

推动教改,学校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STEAM课程),倡导开展项目式学习。综合课程是以思维和方法为中心、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导向的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调动起来。

拓宽基地,推动科教融合,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源,让学生们可以实现听科学故事、看科学研究、做科学实验、创新设计项目等。以北京为例,可以将科普基地分级、分类建设,建立科学、精准的基地库,并将“基地”建设纳入高校、科研院所服务社会、服务北京的评价重要内容。另外,建立支持机制,建设各基地可提供的、学生可动手的科学实验项目库。在专业科研人员指导下,开展某些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联合开发课程、讲座,建立科学教育“MOOC”系列课程。此外,参照“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项目的管理模式,对北京市支持的重点学科、双一流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攻关项目等提出明确要求,支持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

建强支持。以北京为例,可设立一定的经费、项目等政策支持,定期开展绩效评价,推动项目落实落优,做出示范,探索出北京市“协同育人”新范式。

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要立足实际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推动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闫永红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