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资讯

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美育高质量发展的五个路径

2024年01月30日 14:5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加强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美育建设,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以来,美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大促进了学校美育工作的繁荣发展。当前,美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科学;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改善;美育品牌层出不穷,影响深远;“互联网+美育”飞速发展,打开构建美育发展新模式,也推动了学校美育评价机制更新。

然而,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受重视程度不够和“应试导向”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学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比如,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专设美育教室覆盖率低且呈现零散状态,常用教学器材因长期不使用或保管不当,导致损坏、丢失严重。另外,美育课程经常被占用为自习课或语数外课程,美育专业教师因兼职文化课而没有时间精力去设计与创新美育课程等现象都非常普遍。

学校美育,承载着“以美启德,以美育德”的使命,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我国要实现“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就一定要重视基础教育美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笔者建议在以下五个方面尝试改进:

第一,加强美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地方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让美育资金投入得到规范合理有效的使用;另一方面,引入“政府指导、学校主导”的新的美育支持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技术,持续开发在线美育平台,地推式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让孩子们都能同等学习高品质美育内容。

第二,探索美育教育融合发展。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探索美育融合教育的发展。艺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能力,目前的美育课程体系对于书法课、舞蹈课、戏剧课、影视课等已有很好的吸纳,但仍然囿于师资、场地、设备、课时等诸多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将艺术课程融入非艺术课程,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全面提升学校美育教学育人作用的高能路径,更能进一步提高非艺术课教师的美育素养和水平。其次,应该根据地域特色、校本特色和学生特点创新和优化学校的美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美育教育成果。最后,通过个性化、引导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综合采用聆听、演唱、绘画、创作和手工等形式,让美育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构建跨学科大美育体系。我国基础教育的美育领域亟需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美育教学应该在充满爱与互动的环境中为学生创造审美和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对美的认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项目学习等方式,构建一个以培养审美化人生为核心目标的跨学科大美育体系。该体系将生活美学、生命美学和环境美学等要素融入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中,从整个学校美育教育全局出发,通过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第四,构建专兼结合教师体系。我国拥有大量的艺术表演场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群众文化机构,并有庞大的社会文化艺术从业人员队伍。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应该构建一个专兼结合的美育教师体系,让社会文化艺术从业人员以校外教师身份参与到美育教育中,充分调动起社会资源,形成协同演进的综合美育新局面。

第五,加大美育优秀成果的宣传和传播。坚持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建设专业的美育宣传渠道,积极推动学校美育亮点、成功经验向社会公开,引导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美育活动中。同时,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美育展览、比赛等,提升美育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可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学校和教师在美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和多学科交叉合作,推动美育成果在全社会形成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应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美育政策和制度,加大对美育工作的支持和投入。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美育评价机制,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探索新模式评价方法,从而逐步改变注重应试教育的状况。此外,与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美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素质的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作者系江门市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宋思轩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