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委员有话说

让种地更具吸引力

2024年02月01日 08:49  |  作者:谢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答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发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民种地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得到激发和调动。但也要看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谈种地,种地面临后续乏人的现实。要改变这种局面,还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进一步在育主体、提产能、增效益、强支撑上下功夫。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关键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要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是壮大“领头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粮食生产龙头企业,提升农民合作社质量,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农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健全完善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对接大市场,避免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脱节。二是焕新“老把式”。建立健全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支持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的“田秀才”“土专家”,优先承担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三是提升技术结对、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等,帮助农民掌握运用现代农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让会种地的“慧”种地。四是培育“新农人”。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全链条“新农人”培育体系,恢复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教育,加大高等院校培养公费农科生力度,激励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农门,让学农者爱农、务农。创新编制管理、职称评审等,鼓励青年才俊深入农村,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稳产增产根本在科技。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深度融合,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一是建良田。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开展撂荒地开垦整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及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在旱地、丘陵山区的整县、整乡推进力度,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二是育良种。推动种业核心技术创新,育繁推各环节全方位扶持种业研发,强化部省协同、科企合作,组建一批育种攻关联合体。制定出台良种推广奖励政策,调动农户选用良种、企业生产良种积极性,形成种业振兴合力。三是施良方。推进机械化耕种、数字化赋能、生态化生产,大力推广绿色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农业主推技术模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广轮作模式,提升耕地地力和产出效益。

着眼生产经营增效,延伸粮食产业链条,健全收益保障机制,让种地有“甜头”、有“盼头”。一是政策扶起来。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耕地地力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奖补及设施农用地支持举措,提高补贴资金兑付效率。扩大稻谷小麦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推动粮食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多得利,稳定种地预期,降低生产风险。二是经营带起来。推动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建设,聚焦“品种、品质、品味、品相、品牌”重点发力,以品质造就品牌,用品牌提升价值。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助农、线上展销等活动。三是链条连起来。支持引导加工企业向粮食主产区贴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做好“土特产”文章,弘扬农耕文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

粮食生产的特殊战略地位,决定了不能完全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办事。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更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筑地方党政抓粮、社会力量助粮的重农稳粮工作格局。一是要素保障更有力。推动资金、土地、项目等要素向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配置,强化种子、农药、肥料等重要农资市场供需、价格监测、商业化储备。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和多元化筹资机制,降低产粮大县涉农项目资金配套要求。二是利益补偿更合理。探索通过基金调节、产销连接、合作投资等方式,实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构建将产业增值收入留在县域的制度,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加大稳粮责任落实及考核奖补,决不让“重农抓粮”吃亏。三是社会服务更高效。加快构建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分工、标准化流程、企业化运营、平台化赋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硬道理。义利相辅、地技结合,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更好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中国人的饭碗必将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作者谢茹系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