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读懂“东方天书”,讲好岩画故事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研讨会1月25日举行

2024年02月02日 10:2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锦屏山南麓的将军崖岩画,是我国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据专家考证,距今约4600-12000年,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了大量的人面像、鸟首面、农作物、太阳、银河系、子午线、凹穴和一些特定符号,是中国考古学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时代的岩画之一,也是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被国家文物局誉为“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项难得的重大发现,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书”。

挖掘岩画价值,讲好岩画故事,践行文旅融合。为了进一步推动将军崖岩画的相关研究,精准界定和提炼岩画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高效推动基于将军岩岩画的文旅文创的发展,助力海州区乃至连云港市的文旅高质量发展,1月25日,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专题研讨会在连云港市海州区朐山书院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共海州区委宣传部指导,海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江苏海州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方塘智库提供支持。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主要专家有: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汤惠生,西北大学特聘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杨超,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文博研究馆员高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嘉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魏翔、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袁华杰、方塘智库创始人叶一剑等。

出席研讨会的当地主要领导和嘉宾有: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二级调研员毛志峰,中共海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从峰,海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于洋,海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宁,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吴明忠,以及江苏海州文旅集团董事长陈东、总经理李林、文化顾问高峰等。

中共海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从峰致欢迎词时指出:海州区是连云港市的政务、交通、商贸、科教、文化中心,境内拥有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等诸多国家级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推进将军崖岩画的研究阐释、文化基因解码和激活,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海州新经验注入新的动力。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二级调研员毛志峰发言时强调:希望各位专家深入研讨、畅所欲言,为将军崖岩画价值和精神内涵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希望这次研讨会成为一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将军崖岩画和感受它的魅力,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将军崖岩画的保护力度,并让将军崖岩画的精神内核得到很好的宣传,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研讨会上,专家围绕如何挖掘将军崖岩画价值、讲好中国崖岩画故事、践行文旅融合战略等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入讨论,具体涉及到:将军崖岩画断代问题、保护和解读问题,新阶段将军崖岩画的研究创新问题,文旅融合视域下将军崖岩画的独特价值问题,包括将军崖岩画在内的中国岩画的创新传播问题,人文经济在连云港市海州区的创新实践问题,新阶段海州文旅转型发展策略问题,以及将军崖岩画所在地区——桃花涧景区及锦屏山片区的文旅转型发展问题,等等。

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们围绕将军崖岩画达成以下五点共识:

一、 将军崖岩画的形象和内容在中国岩画的发现中独树一帜,在中国各区域岩画类型中具有突出的东部沿海特色,也是中华文明根源之一;

二、 岩画是综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艺术,岩画的年代学问题依然是当前岩画研究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将军崖岩画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需要通过考古学、民族学、图像学等学科来进行联合攻关,以解决年代和性质问题;

三、 对将军崖岩画的研究应将视野拓展到环太平洋区域,并做好与国内外岩画的整体性比较研究,结合岩画所在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探讨当时人们共同体的文化面貌,以阐释岩画所反映的思想内涵。

四、 做好对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抓紧“将军崖岩画”拓片和资料集的出版。同时抓好展陈设计和技术创新等,多管齐下,共同将将军崖岩画推向市场,为更多的岩画研究者和文旅工作者提供更丰富、更科学的资料和素材;

五、 配合国家战略,利用文旅融合的大好时机,在充分挖掘岩画内涵的基础上,加强文旅融合的契合度,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

魏坚指出:岩画研究,要先搞清楚它的断代和分类。岩画一般分两大系统,一个是人面像系统、一个是动物形象系统,两者的出现至少相差2000年。将军崖岩画跟上述两类岩画都有差异,从分类上应该是另属一类。将军崖岩画断代上从第一组画面的“人面禾苗”可以得知,它早于青铜时代,源于农耕时代。将军崖岩画的第五组年代可能略早,其余这四组,从图像上来看再偏晚也在5000年上下,反映的应该是人类对天的一种祈望。

高伟介绍了将军崖岩画的基本情况,基于长期的研究和梳理,将军崖岩画整体分为五组:第一组为农业,第二组是天文与星象,有子午线、银河系、7个太阳(很多人以为是3个太阳),以及类人面、类兽面,反映了古代观测天文和天象的记录;第四组很多人没留意到,是三块大石头,以及很多棋盘;第五组在山顶上,与前面四组相比,第五组更古朴一些,但比前面内容更丰富,比如说兽种、火焰等。表现为农作物和祭祀,意味着当时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类从狩猎采集(渔猎)的游牧时代开始发生农业的种植和生产。

汤惠生重点讲了将军崖岩画的年代和意义,将军崖岩画最早是1981年《文物》杂志发表文章时为人所知,考古学家倾向于将其认定为距今4500年前的东夷人的作品,故苏秉琦说将军崖岩画是“一本东方的天书”。李洪甫在《太平洋岩画》上提到十三个要点。目前将军崖岩画上呈现的人面岩画显示它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四五千年。2014年他与国际岩画断代考察队对河南、江苏以及宁夏岩画作了一次微腐蚀断代考察,显示基岩凹穴岩画时代距今11000年左右,刻以凹穴岩画的石棚为距今6000年前,史前人面像岩画时代距今4500-4300年左右。也就是说,将军崖岩画最早的年代起码在4000多年以前,而且江苏省所有的岩画微腐蚀数据都来自将军崖。

张建林介绍称,自1979年将军崖岩画发现以来,将军崖岩画价值的研究经历了两次热潮,一是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二是2010年代,现在应该说到了第三次热潮。他分别从中国视野和全球视野对将军崖岩画的地位和价值作了深入阐述,并对将军崖岩画价值再发现的途径作了多个方面的建议,如加强资料整合、多学科介入、与国内外岩画的比较研究、周边古代遗址的调查与发掘等。

杨超对将军崖岩画的文化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基于这些文化背景,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视角,对岩画内容主题和所代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此外,还从全球岩画的分布角度对将军崖岩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该处岩画有其独特性和地域性。

张嘉馨就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将军崖岩画的价值和定位进行了讲解。基于自己对将军崖岩画的长期研究,对将军崖岩画三次断代、遗址的空间选址和周边岩画综合比较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中最经典的“禾苗生人”图像作了深入解读。此外,还就将军崖岩画可能进行的文旅产业化的拓展路径和表现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超级网络IP打造的可能性以及具体内容构成。

袁华杰就将军崖岩画下一步的保护、研究、传播等提出了多个建议,比如,争取更好融入国家重大项目研究体系,将军崖岩画如果也能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范围之内,无疑可以加快研究阐释。更加注重将军崖岩画的独特性研究,将军崖岩画反映出的农业文明场景,是中华先民对于生产顺遂、生活美好的美好期待,这种愿景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可以加强学术研究阐释,阐释出将军崖岩画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在关联性,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另外就是可以围绕包括将军崖岩画在内的岩画打造国内乃至全球化的高端学术平台,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扩大将军崖岩画的知名度、美誉度、曝光度。

魏翔结合中国文旅业正在经历的三个态势对将军崖岩画的活化利用以及海州文旅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其看来,岩画的流量有限性决定岩画旅游需要新型的“具身性智能旅游”加持,比如通过“具身平台+数字文物资产” 实现“流量再造”和“资产升华”。另外就是,岩画旅游是典型的“价值度消费”,可以更多针对专业性群体,如智士阶层、缙绅群体进行传播和产品供给,岩画旅游的线下组织形式宜“俱乐部化” ,化脆弱性和单调性为附加值。

叶一剑表示,这不是学术界第一次针对将军崖岩画展开集中的、专业的和系统性的研讨,随着相关各方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的更加重视,针对将军崖岩画的新一轮的研究、阐释、展示等正在开启,而且,研究方法和工具利用上更加丰富,所涉及学科更加综合,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更是为将军崖岩画的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等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依托将军崖岩画所能实现的价值收益也将更加多元。

江苏海州文旅集团董事长陈东表示,这次研讨会不仅从学术上深入挖掘、准确界定和系统阐释了将军崖岩画所包含和体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提升了将军崖岩画遗址在我国史前文化遗址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连云港市和海州区广大干部群众和连云港市市民的文化自信,并为该遗址的高质量保护提供更多支撑。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