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台海人物

“我酷爱中华文化,也是资深京昆票友”

——台湾辅仁大学毕业生郑庭绎大陆求学记

2024年02月03日 11:1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版头条 台生郑庭绎“登陆”求学记(分离(3819412)-20240203105821

人民政协网2月3日电(记者 修菁)寒假是两岸学子外出行走,在旅行中寻根、开阔视界的难得机会。来京学习7年,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台湾省籍博士在读生郑庭绎每年寒暑假的“必修功课”。

“这次我作为志愿者,负责全国台联台青冬令营内蒙古分团的领队工作。当我带领台湾小伙伴行走在满洲里的国门边境,对国门上印刻的‘我为祖国守边疆’这句话格外感慨。一方面我们的团员大多来自广东、福建等南方省份,大家一路向北,感受到的是祖国辽阔多样的人文地貌,同时也感受到国土完整、不容侵犯,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增强大家的国族认同,认识到背靠一个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祖国,是多么值得珍惜。”当他与人民政协报记者分享此行的如上收获,记者感受到的是,置身零下20摄氏度的祖国北疆边境口岸,一位台湾青年内心升腾起的爱国心。

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到一步步精进、深耕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伴随与中华传统文化越发深厚的联结,郑庭绎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多地触摸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之美的机会,也让他愈发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在台湾学习吟唱古诗和昆曲

常常一身运动装扮、外表看起来很嘻哈的台湾男生,为何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戏曲如此沉迷?这是很多初见郑庭绎的人,会问到他的一个问题。

“以我自身的案例,我认为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他向记者介绍,他的家庭是台湾典型的中产家庭,父亲是企业职业经理人,母亲是翻译社职员,积累到一定财富,举家迁往美国,虽然后来又回到台湾,郑庭绎观察“我父母从他们所受的教育,到后来的人生选择,再到他们的世界观,其实都比较偏向‘美式’。”但家庭的氛围,没有影响他们的儿子,骨子里有些传统的台湾新一代年轻人的人生选择。

进入台湾辅仁大学,郑庭绎加入了一个戏曲社团,他因此获得跟着在两岸乃至海外都颇有名气的昆曲演员温宇航学习昆曲的机会。“上台也就演5分钟,但这5分钟得学一个月。”

因为这一月的沉浸式学习,这位台湾大男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细胞被全面激活,除了对戏曲的兴趣之外,他还加入了学校的诗词社团“东篱诗社”,社团指导老师曾多次带领社团同学到大陆交流,既是为了普及诗词吟唱,也是为了让台湾学生见证诗歌中的山水。

2015年读本科二年级时,郑庭绎便获得一次来到大陆的交流机会,古都北京的古老与传统、北师大深厚的人文氛围让他印象深刻。这促成了2016年,他选择前往北师大交换半年的经历。

与此同时,本科期间他还在辅仁大学内成立了昆曲社,社团人数高峰时曾达到20人,并得到台湾知名昆曲演员周蕙蘋的指导。在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不只精进了唱曲,还获得了一些可以触摸更具象丰富的中华文化的机会。

“周老师带我们去拜访过喜欢唱昆曲的台湾民意代表,也受到商界一些喜欢昆曲的大佬邀请,请我们去唱昆曲。”郑庭绎介绍,在台湾喜欢唱昆曲的老师很多是上海人,所以这些老师会经常带学生去品尝外省菜系,“比如本帮菜,我还去过台北的稻香村!很多台湾人可能还不知道,台湾是有稻香村的!而周老师本身是北京人,会邀我去她家包饺子,还教我做豆角焖面。”因为昆曲这扇窗,郑庭绎触摸到更为生动开阔的中华文化,2019年他还意外获得去美国传播交流中华文化的机会,给外国友人唱昆曲。

给美国市长唱昆曲

2019年在台湾辅仁大学完成中国语言文学本科阶段学习后,郑庭绎选择来到与辅仁大学有着承前启后关系也是姐妹校的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台湾辅仁大学的中文系也有一个吟唱古典诗词的社团——东篱诗社,我们的社团指导老师孙永忠主任便多次带同学前往大陆交流,既是为了普及诗词吟唱,也是为了让台湾学生见证诗歌中的山水。我们有一个品牌活动“古韵新研”,聚集大陆各高校的诗词吟唱社团进行吟唱。我也受益于“古韵新研”,于2015年本科二年级时第一次来到大陆,也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北京的古老与传统、北师大深厚的人文氛围让我印象深刻。这促成了2016年我前往北师大交换半年的经历。2018年本科毕业,我更是选择北师大作为我进修古代文学的硕士点、博士点研习至今。

加入了北师大的“以雅昆曲社”。在大陆,有更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戏曲有兴趣,他能与更多同样热爱昆曲的年轻人接触,也意外开启了一场赴美交流之旅。

时光向前拨至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选派学生代表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参加姊妹友好学校的中国文化周活动,会唱昆曲、此时已是该校文学院博士在读生的郑庭绎被幸运选中,在他学习昆曲的人生经历中又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我记得那时非常多对大陆有兴趣、或正在学习中文的‘老美’过来参加中国文化周的活动。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的主席博文理(Paul Bell)教授听完我唱昆曲之后,很认真地跟我交流,甚至给我倒一杯他珍藏了10年的金门高粱酒。”他向记者回忆说。

后来,应当地学校的邀请,中国代表团又举办了一次中国文化周交流活动,郑庭绎被邀请直接在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校园草坪上唱昆曲,“这一次连当地的市长都来听了,市长还称赞我唱的昆曲很棒。”这次经历让郑庭绎更深刻地感受到,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自己作为中国人真正的“身份标签”,才让自己被外国友人尊重和欣赏。

后来,他还把从北京带到美国的昆曲工尺谱以及唱曲时穿的水袖捐赠给了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图书馆,馆长为此还让他录制了一段昆曲,作为档案资料一并留在馆里,为帮助来到该校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师生提供更多了解中国的资料。

中华文化又多了一名传播者

今年是郑庭绎来到大陆学习的第7年,以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视角来看北京这座城,他愈发被这里的“古朴而不失现代美感”所吸引。课余时间,他喜欢结上在大陆的三五好友,一起去北京的古刹打卡。

“明正统年间朝中乱政的宦官王振的家庙智化寺,是研究明代前期木建筑的难得资料,也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大的明代前期木建筑。智化寺中的佛教壁画、黑琉璃瓦屋顶、宫廷式样的两座藻井、英宗御赐的曲尺经橱、元代的转轮藏,无不是国宝。更令人感动的是,明代的宫廷音乐(被称为‘京音乐’)也由智化寺的僧人继承了下来,智化寺是目前唯一可以听到明代雅乐的地方。”谈起北京的特色古韵寺庙,他的话匣子就止不住了。

担任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北京台生联谊会中秘书长一职后,这些年郑庭绎还有机会结识更多和自己一样来到大陆学习的台湾青年。在与他们交流中,他发现,两岸青年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流行文化的层面,越来越趋同、越来越能产生共鸣。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如果对中华文化很喜欢的,一般来说不会太抗拒接触大陆。同时我发现一些个人立场有些偏绿的台湾青年,其实也愿意到大陆来交流看看的。其实年轻人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两岸关系的好好坏坏其实离他们很远,大家平时不会想这些。若以生活的融合程度来说,两岸交流的未来是可期的。”采访中,他也和记者分享了对两岸青年族群的观察。

“我感觉现在来到大陆的‘00后’这代,比我这一代‘95后’对大陆的态度更开放、包容,这跟很多人的想象可能不一样。在过去很多年,台湾人都把欧美当成读书、工作的首选。但现在这代人已经有一部分是倾向大陆。”郑庭绎分析,这与大陆这些年各领域的飞速发展有关,“这代台湾青年更多地意识到大陆的‘不可忽视性’,会愿意来看看,会因为某些大陆很发达的产业而考量来读书就业。”

谈到未来对自己的人生规划,郑庭绎说,也许他会留在大陆教书,“我是希望两岸能和平统一,所以也希望通过一己之力组织一些文化品牌活动,使更多台湾青年的心与大陆建立联结,大家能更加紧密地走到一起。”他说。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