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只要乡亲需要,我24小时都在”

——记大山深处的乡村健康守护者潘昌荷

2024年02月06日 09:2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氤氲的山雾,映照着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

村医潘昌荷经常是全村起得最早的人。“山里人喜欢一大早来看病、抓药,不耽误干农活。”潘昌荷早早打开诊室的门,检查中药,整理针具、火罐,不久后,第一位患者便上门了,“早的时候上午9点就没什么病人了,白天主要工作是背着药箱到行动不便的病人家中出诊。”

福中村,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周边的10个村庄8000多户村民都是潘昌荷的服务对象。“山路不好走,有时半天能回,有时可能得晚上才能回。”但不管路多远,只要乡亲一个电话,潘昌荷从未拒绝过。

潘昌荷是土生土长的福中村人,1974年,18岁的他在镇中心卫生院实习了半年后,便回到了家乡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那个年代,山里很多地方还没修公路,乡亲们来看病不方便,出诊也骑不了车,‘赤脚医生’就是字面意思,出诊全靠走。”潘昌荷笑着说。

后来,村与村之间渐渐通了公路,他也买了辆摩托车。“方便多了,能探访的病人也更多了。但碰上恶劣天气,或者要去的地方偏僻,还得靠走。”潘昌荷幽默地说,一双脚就是他最可靠的“交通工具”。

有一年春节期间,凌晨沉睡中的潘昌荷被门外一串急促的呼唤声叫醒。起来一看,是邻村一对年轻夫妻,满头大汗背着他们4岁的儿子来看病。“孩子是因为吃了变质食物,导致急性腹泻。”

打针服药后,小夫妻带着孩子回了家,潘昌荷放心不下。午饭后,他背起药箱,跨上摩托车,骑了十几里山路找到“小病号”家里,查看孩子情况。直到孩子彻底好转,他才放心回去。

潘医生的“放心不下”,几乎每个找他看过病的村民都深有体会。除此之外,潘医生的节俭也是村民们对他最多的评价:几十年来只有“老三样”:温度计、血压计、听诊器。为了节约成本,潘昌荷经常进山采药,自制中药,“实在采不到的药才去县里买”。他给自己定了条规矩:不收出诊费,药品只收成本价。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扎针、理疗等全部免费。

潘昌荷看病贴钱的事还不止这些:其他药房里开药论瓶卖,而他则坚持散卖;能就地取材绝不开成药;遇上家境困难的,他还常常不收费。潘昌荷家中,有一叠带着岁月痕迹的厚厚账本,密密麻麻地记着村民的看病费用和欠账记录,即使最困难的时候,他都从未催促过。“日子过得好的话,谁愿意赊账?”潘昌荷说。

这些年,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很多人陆续翻新了自己的房屋,而潘昌荷一家仍住着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大家日子过得红火,我看着也开心。”潘昌荷说,“我们现在不缺吃喝,我觉得挺满足的。比起这些,守护好村民们的健康更让我有成就感。”

“亏本买卖”做多了,潘昌荷的妻子也慢慢从抱怨变成了理解,“以前嫌他没出息,现在也接受了,就是这么一个好心眼的人,又是村里唯一的医生,他愿意帮人,我就支持他。”

2016年,寻乌县政府出资为福中村建起了卫生室,诊察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一应俱全。看着宽敞明亮的卫生室,潘昌荷心里乐开了花,“就医环境好了,设备多了,能治的病就更多了。”

近年来,村里很多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留守老人越来越多,“有些老人连走到门口都困难,我不上门,谁来管他们呢?”潘昌荷说,“这些年轻人都是我看着长大的,知道他们的难处,能为他们分担点压力,我也愿意。”

潘昌荷心里还装着一本“细账”,谁有慢性病,谁腿脚不好,谁该拿药了,谁该量血压了,甚至于谁家里最近有烦心事,他比老人们山外的儿女们更清楚。“没有潘医生,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村里老人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让潘昌荷欣慰,也让他忧心,“自己也老了,将来干不动了,这些老人怎么办?”

看出潘昌荷的忧心之处,一直视他为榜样的儿媳王娟决定重回校园,到赣州卫生学校学习医学知识。如今,她已在寻乌县长宁镇城北新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近5年。“历练这些年,她进步很大。接班人有了着落,我心里也踏实了,没什么比乡亲们的健康安乐更重要。”春节临近,潘昌荷一家像往常一样,没做太多准备,“对我们来说,没有节假日一说,只要乡亲需要,我24小时都在。”

(王志强)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