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资讯

谈及新质生产力,大学生创业者为啥聊到了这场大赛?

2024年02月19日 16:24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2月19日电 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质何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学院派”能否化身“实操派”?

用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创业者陈泫宇的话说,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两点:一是推动技术迭代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通过赛事交流让更多人享受创新成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陈泫宇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他同时也是2023年第二十四届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创新创业大赛的冠军获得者。前不久,他的团队刚被纳入了团中央“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支持计划。

对此,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苏烜表示:“我校高度重视竞赛工作,由团委牵头,联合教务处、创新创业中心、研究生院、国际学生中心开展‘摇篮杯’竞赛,实施‘鼎新计划’重点项目培育工作,组织50余次项目指导及培训,助力创业团队取得好成绩。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这些赛事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创业梦想。传火者团队是我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优秀团队,我校一直以来都极为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一套‘一杯四赛’的竞赛体系,同时连续举办24届的‘摇篮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也为全员参与创新创业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苏烜这样说。

另据了解,北京科技大学第25届“摇篮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于2023年10月启动,赛事截止时间为今年4月。目前该校所有本科生培养单位已开展创意竞赛300余个项目,约1200名低年级本科生积极参赛。创业竞赛、科技(社科)竞赛将于今年上半年举办,此外学校还将继续与华为公司合作开展“摇篮杯”华为产业命题竞赛,共同搭建育人平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最初,陈泫宇组建了一支智慧农业大学生创业团队。2021年,在和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陈泫宇察觉到,不少农村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外流挑战的地区,广大农田面临着无人耕种的重大问题。

怀揣着智能生产助力民生的朴素愿望,陈泫宇带领的传火者智慧农业团队始终竭尽所能,走在处理实际问题、攻破技术壁垒的前沿。现已开发出高性能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产品,并与不少地方政府达成合作,实现了他们一直以来的理念和追求,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青年力量。

现在,通过学校“鼎新计划”的培育孵化,陈泫宇的业务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由于气体泄漏预警、气体发生器浓度监测等领域也有所涉猎,公司现专业从事mems气体传感器及集成系统解决方案,开发了基于非分光红外、顺磁方法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形成了气体传感器、后端集成系统两大类产业生态六款不同产品与三项针对性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气体巡检、智慧农业等领域。 同样经历了“鼎新计划”培育孵化的,还有“百磨成钢”“点渣成金”项目等。据了解,“百磨成钢”项目由北京科技大学粉末冶金专业博士生王优带领,该团队致力于高效利用高品质核包壳材料;而“点渣成金”项目则由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校友、博士乌鹏飞负责,他带领团队常驻宁夏石嘴山市,致力于解决固废堆存问题,截至目前已建成两条生产线并已投入实际应用。

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强调:“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这份携手,也体现在多年来外国留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中。

“我们大力支持国际友人的学习和参与,具有我校学籍的国际留学生也可以参赛进行创业实践。‘挑战杯’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赛事的成功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参与其中。这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也正在助推青年交流交融走深走实。”谈及此,苏烜表示。

陈泫宇的团队中就有着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法哈(Fahad),他是一名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担任传火者团队中的“传感器侦察兵”这一职务,管控传火者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的运维和监控传感器机器人在智慧农业中的运行,及时给出监控预警避免问题的产生。指尖只是轻轻点击一下鼠标,所有数据便跃然屏幕之上,这让法哈深切地感受到了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席卷下,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系统的庞大规模与趋于精细化的监控颗粒度。而通过学习智慧农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更有利于他回国赋能当地产业发展。

团队中另外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大明则大方袒露了自己的“私心”:“近几年我高度关注孟加拉国农业呈现的高劳动投入和低产出状态,我希望将来能在中国攻读硕士学位,把从学校和传火者团队学到的知识带回我的国家,为我们国家和孟加拉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为此,大明还学习了如何封装激光二氧化碳等mems传感器。他发现,由于缺乏电解液等原材料,依赖电解液的传统电化学传感器并不适合在孟加拉国推广,而传火者团队所使用的mems技术,仅需一个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元件结合和光学技术与物理学方法,就能实现二氧化碳等必要气体的监测,这将会为孟加拉国农业的智慧化、科技化发展带来更多选择,如果能把这些技术带回国,大明相信自己能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林慧善,来自雅万高铁的起点雅加达。据她介绍,雅万高铁沿线的火山灰堆积地质存在涌泥发生的危险。这种地质条件的特点,可以被概括为“遇风剥落,遇水成泥”,为此她立志在北京科技大学夯实自身专业知识,赋能家乡建设。“印尼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亟待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很便于回乡建设,期待今年能通过学校组织的创业比赛,让她能结识更多朋友,开拓更多见识。”她坦言道。(崔吕萍)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