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河南鹤壁:“残健融合服务圈”满足多样化需求

2024年02月23日 15:29  |  作者:顾磊 王鑫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图为社区残疾人就业指导站在帮助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 受访者供图

“真是解决了我家的大难题啊……”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的老李一提起“30分钟残健融合服务圈”,就不停地竖起大拇指。

老李和两个孩子都是残疾人,因为要在家照顾孩子他没法外出工作,家里的生活较为困难。自从山城区残联依托基层残疾人组织试点“30分钟残健融合服务圈”建设以来,社区建成了残疾人之家和就业指导站等机构,老李的孩子可以送去日间照料,他自己也在附近工厂找到了工作。

如今,山城区残联的“30分钟残健融合服务圈”试点已经升级为鹤壁市“一刻钟残健融合生活圈”的全面建设。残疾人得到了方便、感到了变化、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幸福”。

基层残协是实现各类社会服务精准化、专业化供给的前哨,鹤壁市建设“一刻钟残健融合生活圈”首先将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融入其中。

依托各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鹤壁市的社区残疾人之家达到“一会四家一员”要求,即所有村(社区)建有残疾人协会,维权服务之家、康复服务之家、辅具服务之家、志愿服务之家,并明确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通过残疾人协会和专职委员,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掌握残疾人生活、康复、维权等方面需求,在残疾人家门口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淇滨区天山路莲华社区在建立残协的同时还建立了“一访二帮三做到”的工作机制。“一访”是对社区26名残疾人进行入户走访,了解需求;“二帮”是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立刻着手解决;“三做到”是要求党员与重度残疾人结对子一帮一。

目前,鹤壁市已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50个镇(街道)全部建有残联,1026个村(社区)建有残疾人协会,夯实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

要实现快速、便捷地为残疾人服务,就需要时时关注残疾人的需求。山城区广场社区专委牛婉莹主要工作之一便是“盯”着社区里的几位重度残疾人。由于社区内一些重度残疾人行动不便,年纪又大,无人陪伴的时候容易发生危险。残联在对残疾人家里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同时,与日间养老平台合作,在残疾人家中安装摄像头和报警器,一旦残疾人有需要,专职委员能及时提供帮助。

在山城区汤河桥街道奔二巷社区,5G智慧大厅已然成为社区残协最得力的“智能助手”。辖区内45个智能灯杆连通后台45个视频监控,全社区176名残疾人谁在户外有情况,在大厅内的社区工作人员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智能灯杆救了我两次。”喜欢坐着轮椅晒太阳的老郭说。由于行动不便,老郭两次摔倒都被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后台大屏幕监测到,并第一时间给予了救助。智能灯杆就设置在小区人行道旁,离地1米处有手机充电口和求助按钮,非常适合使用轮椅的残疾人,残疾人遇到紧急情况,按下求助按钮,社区工作人员2分钟内便可到达。

开展“一刻钟残健融合生活圈”建设以来,鹤壁市的很多社区都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残疾人之家和就业指导站,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图书室,都有为残疾人服务的专人专区。有的社区为了促进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专门建立了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站。

要快速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需求,就需要更多专业化队伍提供服务。在建设“一刻钟残健融合生活圈”的过程中,鹤壁市还建立了康复服务圈、志愿服务圈、就业服务圈、照料服务圈、社区文化圈、出行便利圈、助残街区等9大类内容的20多个小圈子。

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山城区残联以多家医院的“医联体”为中心,以社区康复服务站、居家托养为依托,发挥3支“残疾预防康复进万家志愿服务队”作用,打造了融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为一体的残疾人服务体系,使残疾人群众实现就近就便康复。其中,近90人的“残疾预防康复进万家志愿服务队”,每周一次进村入户,帮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和残疾评定。

残疾人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答案是就业优先。龙门社区位于鹤壁市商务中心区,社区外的电子大屏幕每天轮番播放辖区内200多家企业的招工信息。社区内的“鹤咖啡”是一家残疾人经营的咖啡餐馆,也是龙门社区零工市场点位,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创业问题,同时也安置了更多残疾人就业。此外,社区残协还联合培训机构,解决残疾人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员信息纳入人才储备库,可定向推荐就业,社区残疾人就业率达80%。

如今,鹤壁市已建成73个残疾人“一刻钟残健融合服务圈”,实施精准康复服务1468人次,救助残疾儿童426人,为214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409名残疾人得到创业就业培训,314名残疾人实现就近就业,持续增加收入。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