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艺文

图绘长江典传文化

2024年02月27日 09:20  |  作者:陈红彦 成二丽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长江名胜图》(局部)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的长江,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沿途支流纵横,湖泊遍布。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社会经济大系统,更孕育了无数的文明。《礼记》中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从天子到诸侯都要对其所处领地的山川进行祭拜,对自然资源中的水更是有专门的职官来负责,“仲令之月,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自古以来,长江就不仅仅是提供生活水源的自然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之一。

文献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图文的形式记载了长江起源、流域、江防、河工以及名人游记等,尤其古地图中的长江图卷则是千百年来长江文化的见证,为全面展示长江文脉,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提供了详尽直观的历史资料。

关于长江源头,古籍中有多种记载,儒家经典《禹贡》中记载岷山为长江源,“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但也有人认为长江源头为金沙江。在有关长江的地图中,鲜有专门绘制长江源头的,不过大多会在长江起源处标注地名并标注为长江源头。宋代《禹迹图》中,长江源头处标注“岷山”,并在“岷山”西北标注“大江源”,《舆地图》中则标注为“江源岷山”。在《华夷图》《历代地理指掌图》中,虽未标注“江源”“岷山”,但在成都西北、威州西侧一条河道尽头标注了“江水”。清代黄证孙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中也在“岷山”之下标注了“大江源”。清光绪年间《江源图》中,绘制长江出自雪山,并标注“长江万里人言出于岷山,而不知自雪山万壑中来。”

长江源出雪山,向东奔腾,源远流长,风光无限,历朝历代都有画家描绘。明代章潢的《图书编》卷五十八《万里长江图》是古代地理学家系统勾勒长江流域全景的地图长卷,图中绘制范围西起青城县东至江阴,其中水流激荡、高山夹岸。图中江水、高山、城池、楼阁虽仅用墨线简单勾勒,但长江浩浩汤汤之走势,尽在眼前。清冯世基绘制的《长江名胜图》是一幅描绘长江下游风景名胜的游览图,绘制范围从荆江起,流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个省份,文字说明部分介绍了长江沿途考迹。与《万里长江图》不同,此图采用传统的山水画法绘制,用简单的笔触勾出山水意境,并对一些名胜宫殿楼阁采用大比例尺进行细节的描画,更特别的是此图采用对景法,使两岸的景物与江中行驶在船上的人的视角保持一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样还有清丁应门绘制的《长江图》,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法,形象生动地绘出自武昌黄鹤楼至长江口的长江沿岸山川大势走向,以及两岸省城、府城、县城、村镇、险要、汛地、炮台及江中行船等,并一一标注名称,城镇间详细注记里程。图上还附有借地名为词的七言“路程歌”24首,也是一幅反映长江全景的巨幅画卷。

由于长江贯通我国东西部,且流量大,全年可以通航,因此自周朝起,长江就作为重要的航运通道,运输矿产、漕粮、兵员物资等等。隋朝以后,随着连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加上横贯东西的长江航道,实现了全国航运通道的贯通连接。绘制于清中期的《岳阳至长江入海及自江阴沿大运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色图》是一幅表现长江及运河水道的长卷,高31厘米,长945厘米。本图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绘制了长江自荆江以下至入海口一段,大运河自绍兴经杭州至瓜洲再北上至北京紫禁城的水道。地图在长江段重点绘制了江中的沙洲、滩涂、矶头、支流、湖泊等与长江航运相关的内容,并贴签标注沿江水势、地名、里程及运河闸坝等。图中城郭、山峦采用形象画法,沿河重要府县、河湖、闸口、关键航道均有说明,各段河道分别标注里程。同类型地图还有《长江运河图》,清光绪年间绘制,绘制出从洞庭湖经长江、运河至北京的水运路线。清末民初,大运河渐淤,逐渐停航,但长江航运却在险境中迎来变革,轮船招商局成立,新的长江航线开辟,也刺激了长江沿岸城市近代工业的发展。

长江既是航运的黄金水道,也是军事攻守的天然通道,特别是长江下游,历代兵家视其为防御要地。明清时期,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江防机构,并在沿江地区建造防御工事。明初为了护卫南京,在新江口设有水师,后于沿江地区设立卫所、巡检司。嘉靖年间由于倭寇的侵犯,也加强了江口的防御。明代军事地理学家郑若曾编著有关江、海防的地图和论说,其中《江防图》为明代重要的江防资料。《江防图》共48幅,图沿长江西起今江西瑞昌市,东至上海金山区,图中详绘沿江地形、居邑,并注记各巡江单位巡防范围、哨所设置及兵将、战船数等。

清沿明制,设操江巡抚统领沿江防务,并在镇江等地设置炮台、拦江缆等军事设施。晚清,政府非常重视江防,除了加强长江入海口及沿岸防守外,还将湘军水师改建为长江水师,维护沿江一带的稳定,并在长江中下游沿岸大量修筑炮台,防线从吴淞口沿江而上经江苏、安徽、江西,至湖北,共建28处炮台群并部署兵力。清同治年间马徵麟受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所托,率队历时8个多月调查测绘,编制了《长江图说》,内有地图72幅,是当时绘制最精确、比例尺最大的长江中下游河道军事地图。图西起荆州,东到江阴,河流以双线标识,地物、山体为形象立体描绘,文字注记长江水师兵力部署、沿江津要、湖泊地形等。除此之外,清周玉生绘《江阴南北两岸炮台附近防营全图》,瓜洲镇总兵署绘制的《瓜标四营江汛全图》,清长江水师节署绘制的《江南长江计里全图》《安徽省城至九江长江江防图》等图标绘出了清晚期长江沿岸修建炮台、兵力部署以及江宽、水深尺寸等江防信息,另有《江西省九江四路炮台图》《江苏沿江炮台图》等详细绘制了长江沿岸炮台的俯视、侧视平面图。

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13个省区市大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启动考古发掘,进行文物资源调查。悠长深远的长江文化从文物与古籍中走向人民大众,走向世界。

(作者陈红彦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成二丽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