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四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一期

乡风乡情动人心——于来“乡土表现主义”绘画解读

2024年02月27日 17:07  |  作者:王端廷  |  来源:《画界》2024年1月 第1期 分享到: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国家,以土地为依附、以种植为根本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生产生活方式,自清朝洋务运动开始,这个国家逐渐进入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之后,这一变革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并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成效。一百多年来,随着机器劳动一点点地取代手工劳动,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但是,历史的演变通常是以数百年甚至几千年为单位,中国仍处在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转型过程的阵痛尚未结束,转型成功的平和远未到来。因此,新与旧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将长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和中国人面临的生命课题,也成为中国艺术家取之不断的灵感源泉和表达不尽的创作主题。

打-盹(油画)150×220cm-于-来

打 盹(油画)150×220cm-于-来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从回望乡土起步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为代表的“乡土写实主义”绘画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崭新历史进程。四十多年来,虽然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题材越来越多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但关注乡土始终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股巨大的潮流,众多艺术家在这一课题的探索和表达上倾注了心血,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艺术家和优秀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艺术中乡土主题绘画的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乡土表现主义”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乡土写实主义”曾经占据的主导地位,并风行延续至今。“乡土写实主义”以逼真再现手法描绘了我国农牧民的真实形象和生活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对画中人物命运产生深切的同情心。“乡土表现主义”不以如实刻画对象为动机,而以表现艺术家内心对对象的感受为目的。由于该派绘画的创作手法比较灵活奔放,且作品能直抒胸臆,因此有许多艺术家乐于采用这一风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段正渠、段建伟和王克举等人。

酸了山鸡(油画)120×100cm--于-来

酸了山鸡(油画)120×100cm--于-来

在我看来,于来是“乡土表现主义”绘画流派中又一位热情而执着的实践者。

于来生活并工作于山东威海,原本以海景和海滨生活为创作题材,这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展览并获奖,为他带来了一定的声誉。2009年一次偶然赴山西与内蒙古交接的杀虎口写生的经历,让他的艺术道路发生了巨大转折,从那时起,他的创作兴趣从蓝色海洋转向了黄土高原。十多年来,他每一年都要带着绘画材料,开车去陕西、山西、宁夏、甘肃和内蒙等地进行艺术创作。不同于前往全国各写生基地的艺术师生那种浮光掠影式的采风和写生,于来将黄土高原当成了自己的创作基地,每年要去两三次。2019年一年他就去了五次,每次在黄土高原停留一两个月,每年在当地完成一百多幅油画,十多年下来,他已经积累了一千多幅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乡土表现主义”的风格特征,也将于来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更崇高的精神境界。

高原的夜(油画)50×50cm-于-来

高原的夜(油画)50×50cm-于-来

于来的这些作品题材各异,有风景、有人物,更多的是黄土高原农民的生活场景,所有这些作品都来源于写生。实际上,对于来来说,写生即创作,创作即写生。我们知道,写生是油画的传统,甚至是油画的原则。为了追求真实,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画家不仅始终紧紧盯住客观对象,而且孜孜不倦地研究人体解剖和空间透视等再现自然的原理和技法,以致产生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写实主义绘画成果。印象主义堪称是西方绘画通过写生追求真实再现的极端现象,为了呈现阳光在自然物体上瞬息万变的效果,印象主义画家将画架搬到了户外,展开了一场与光线赛跑的游戏。哪怕是到了现代主义艺术时期,西方艺术已经从客观再现转向了主观表现,写生仍然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基础。正如我们看到的,即使是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绘画中那些极度变形甚至难以辨认的形象,也都是来自画家的对景写生。于来秉承油画固有的求真精神,带着朴素的情怀,用画笔记录着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自己内心对那片土地及其生灵的真实感受。

拉手手、亲口口(油画)50×60cm--于-来

拉手手、亲口口(油画)50×60cm--于-来

除了题材之外,于来的“乡土表现主义”绘画在色彩、空间和造型等方面还具有如下特点:

尽管于来的“乡土表现主义”系列作品的创作延续多年,但这些作品有着统一的色调,那就是由橙色和褐色混合而成的土黄色,这样的色彩不是主观色而是条件色,它正是黄土高原的本色。在这些作品中很少出现绿色、蓝色和黑色等冷色,他甚至不追求冷暖色彩的反差和对比。于是,于来的整个“乡土表现主义”系列作品都笼罩在一片和谐而又温暖的土黄色调中,这样的色调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更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亲切感。

史诗高原(油画)120×100cm--于-来

史诗高原(油画)120×100cm--于-来

虽然是具象油画作品,而且是来自写生,但在“乡土表现主义”系列作品中,于来并不严格遵守三度空间的焦点透视法,他往往采用俯视视角,尽可能压缩画面的景深,以致许多作品呈现出平面化的效果。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平面化的构图,于来可以在一个画面中展现丰富的人物和景物,并让每一个画面成为展现黄土高原百姓生活的舞台。

黄河奇石(油画)120×100cm-于-来

黄河奇石(油画)120×100cm-于-来

在人物和景物的造型上,于来的“乡土表现主义”系列作品不追求局部细节的精雕细琢,而采用删繁就简的塑造方式。对于人物形象处理,他不注重形貌五官的精细描绘,而强调身体动态的充分展现。许多人物形象有着雕塑般厚重的体积感,但在形体动作上常常带有陕北剪纸或皮影的形态特征。对于树木、房屋和山坡的描绘,他采用类似于立体主义的手法,使这些景物呈现出几何形体化的形状。应该说,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这样的处理手法十分契合黄土高原人物和景物特征,它是于来遵从“随类赋彩”和“应物象形”这一古老绘画原则的选择。与传统绘画不同的是,于来将这种处理手法推到了极致,其色彩的简化和造型的夸张程度几乎将自己的作品推到了非具象绘画的门口。

千年一恋(油画)150×220cm-于-来

千年一恋(油画)150×220cm-于-来

受自然条件制约,即使在今天,黄土高原仍然较为贫瘠,那里的农民仍不富裕。于来用画笔记录黄土高原民众的生命状态,虽然没有人物形貌和背景细节的描绘,但大多数人物都处在强烈的运动状态中。在黄土高原的土地上和院落中,村民们劳作、休憩和娱乐,尽管物质生活是贫困的,他们在精神上却是乐观的。从于来的“乡土表现主义”系列作品中人们感受不到忧郁和痛苦情绪的宣泄,相反的,轻松和欢快始终是画面传达的主情调。

舞黄土(油画)100×100cm-于-来

舞黄土(油画)100×100cm-于-来

悠悠岁月,生生不息。亿万年来,黄土高原养育了无数的生命,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确定无疑的是,于来通过这些作品所要讴歌的是黄土高原上所有生灵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活力,而这正是他的“乡土表现主义”系列绘画的本质特征和最高价值。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云上腰鼓(油画)100×100cm--于-来

云上腰鼓(油画)100×100cm--于-来

雕花的马桩(油画)120×100cm--于-来

雕花的马桩(油画)120×100cm--于-来

于 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威海市美术馆(威海画院)专职画家,威海美术馆创作部主任。

油画作品十几次参加全国性画展,油画作品《海之红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2023年8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展”展。专著《厚土蜕变—于来油画作品集》2021年由天津美术出版社集结出版。


责任编辑:杨文军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3


编辑:画界 邢志敏